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必要从一个叫李成的农民的遭遇说起。这个无知的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典型的、可笑的、荒谬的、充满文化悲哀的看法。他是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人。李成是第一个为了赚钱,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里,无数的甲骨文字毁于一旦。贡爷?罪恶?只有历史才能评判。今年夏天,他患上了疥疮,疼痛难忍。坐在田里,他无意中捡到一块刻有“绘画图案”的白骨,却不知他无论如何是捡到了一件历史文化瑰宝!李成把白骨块揉成粉末,抹在疥疮上。疼痛和瘙痒奇迹般地停止了。几次涂片下来,疥疮居然治好了。李成喜出望外。他收集了大量村民扔掉的各种形状的骨头碎片,送到附近城市的药店出售。他告诉店主:“这块骨头对疥疮和外伤有特效。”药店老板半信半疑,拿着它看了半天药典,终于弄明白了,这块白骨就是中医里的“龙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龙骨是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蚀。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在钱包里放了很多铜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从此,我做起了收卖“龙骨”的“专业户”。李成收集起来卖给药店。但当时药材贸易落后,当地对“龙骨”的消费量不大,药店不愿接收。当李成再次将收集到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主却挑三拣四:凡是刻有“绘画图案”的“龙骨”一律不收。李成这次碰壁了,他马上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对策:他拿起一把刀,把收集来的“龙骨”上的“彩绘图案”一个个全部刮掉,然后送到药店去卖。此时,药房的仓库里已经堆满了“龙骨”。这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不再买“龙骨”。但李成并没有放弃这个赚钱的机会,也没有停止收集“龙骨”。他把一块块“龙骨”——一块块文化瑰宝砸成粉末,然后包装成小包装,在各种集市、庙会上出售赚钱!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把“龙骨”转卖到各地。很快,“龙骨”进入了北京各大药店。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龙骨”,或作为药材,或磨成粉末,成了治疗千千成千上万患者的“良药”。

还有一位著名的古董商,他与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不解之缘。他叫范,山东威县人。光绪二十五年夏,住在北京东安西腊胡同11号的王染上了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深厚的老中医为王开了一个方子。药方上有一种药名叫“龙骨”,这立刻引起了王的注意。家人从药店回来后,王亲自查看,发现了中医中的“龙骨”碎片,其中一些刻有奇怪的脉络。他去了药店,告诉药店老板,如果有商贩送“龙骨”,请代介绍。不久,在北京很有名气的古董商范被介绍到,这次他带了十二根“龙骨”。这是他去河南安阳、汤阴买青铜器的时候,没买到。听到当地人说“龙骨”是药材,就随便收了12片,心想:“跑了也不浪费。”王看到甲骨文特别高兴。他仔细研究每块甲骨上的单形“符号”,紧锁的双眉松了下来。他激动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还古老的中国剧本!范这时突然意识到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十二块甲骨。并当场给了范六百两银子,指示他继续为自己大量收购。随即,他派家人到北京各大药房,用一大笔钱把刻好的甲骨全部买下,以便软软典当,不惜血本。在他壮烈牺牲之前,他收集了1500件!

王是在收藏中开始他的“发现”的。他废寝忘食,彻夜不眠,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地研究。随后,一个又一个象形、怪异、抽象、单调的文字符号被破译,文字被连接成一个语言的链条,每个链条立刻形成了清晰的文化图像。他对照《史记》、《龟传》、《李周》、《春宫》等文字记载,终于在脑海里看到了殷商祭祀天庭的场景、祈福安康的占卜辞令、政治经济的记载、征服金戈和马铁的情景...

秋高气爽,明月如水。宫殿里满是朋友和名人。王将精心整理的龟甲兽骨分发给大家传阅。然后,他兴致勃勃地举杯祝酒,郑重地告诉在场的各位贵宾,刻在甲骨文上的“彩绘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晚期的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随即,北京文化界轰动了,中国文化界震惊了,世界学术界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