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让我知道了什么(一个老集邮迷的集邮之道)
一本用笔画书写的自制集邮册
以下是学长自述:
我从70年代开始集邮,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那时候集邮的条件没有现在好。先说邮票。当时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交换得到邮票(大部分都是二手的。)。那时邮局没有集邮柜台。所以我拿到的大部分邮票都不是成套的。况且集邮册和邮票资料也没地方买,不过是自制的。
邮票信息无处可得。那时候虽然有《集邮》杂志,但是一年四季都要订,孩子也没钱,只能向别人借。
因为当时还没有收集到成套的邮票,所以有分类的和专门的集邮。先把自制的邮件相册干了就不是真正的邮件相册了。
字迹潦草、内容充实的邮票资料。
提取每张邮票的信息,字迹潦草,让大家捧腹大笑。除了我不努力练字的原因,还借了别人的资料,抢着临摹。
▲九寨沟邮票信息
邮票记忆信息。那时候我没有相机,没有扫描仪,也没有图纸,只能随便画。
邮票的专有名称是中文和英文。很多邮票很难复制,但这些都是集邮需要的材料,只能拼。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术语审批(试行)
我觉得专题集邮对新人来说是最快捷的方式,既省钱(不需要收藏全套),又能增强趣味性(不会因为收藏不了几套而对集邮失去兴趣)。此外,通过收集特殊主题的邮票更容易收集信息。就像我的动物项目,只找动物信息。
▲匈牙利1986刺猬邮票
▲鸟类的信天翁——脊椎动物的细分
邮票信息的第二个来源:剪报
▲特别健康资讯
▲中医专题
无论从手写的邮票资料、略显潦草的邮票记录,还是从各种报纸上剪下的邮票资料,都可以看出当时集邮爱好者的热情。
在分享中,也有邮友提出了关于“猴票”的问题,前辈们也分享了自己当时与猴票的故事。
说起猴票,我们这些老邮迷当时还真没注意。因为那时候我们只关注如何收集多套邮票。邮票越多,我们越自豪。
别以为我在吹牛。以前用猴票等邮票换一些高面值的邮票,让我收藏了三套。
上面的猴票是我仅存的一张了。是一个同学送的,我留着做纪念。没想到只有这一个。
那时候我们并不注重外表,只觉得邮票越多越好。其实我也是讲究品相的,也知道猴票品相不好,但是我觉得这8分的邮票到时候再拿,事实证明我错了。
上面说的都是信用票。
那时候,邮局没有集邮柜台。没有地方买新的一套票。
但我也很高兴在那些日子里收集邮票,因为有许多人写信和寄信。不像现在,连大学生都很少写信。
所以,我们通过交换得到了邮票。高面值的邮票是我们的追求。
那么如何获得高价值的邮票呢?要看谁有亲戚朋友在单位工作。因为高值邮票只用于包裹挂号。单位包裹和挂号信最多。
我们当时看不起用钱买邮票的人。因为那时候我们以为集邮就是集邮,不是花钱买邮票。
就是这个老观念让我错过了新猴票。
一觉醒来,猴票已经很贵了。
虽然猴票没有机会,但这些当年的集邮时代,也是我们前辈的珍藏,也是我们今天集邮爱好者值得学习和尊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