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块的成分是什么?

墨分油烟和松烟。

中国画用墨也很有讲究。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是用桐油或燃烧的烟制成的。松烟墨是由燃烧松枝制成的。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而亮:散墨的特点是颜色深而暗沉。中国画一般用油烟,只有彩画偶尔用松烟。但是在表现一些平淡的东西比如墨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水一般用墨锭。当我们选择墨锭时,我们应该看看它的墨水颜色。最好能看到墨水是蓝色和紫色,其次是黑色,最差是红色、黄色或白色。磨墨的方法是用清水,均匀缓慢地磨,直到墨稠为止。墨水应该是新磨的。研磨时间过长的墨水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买不到的。但是,有些画家喜欢用宿墨作画,这只是少数。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用于绘画和书法的墨水,如中国墨水,一得阁和曹素功,可以用来代替墨水。

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中首次描述了制墨的方法。明代宋《天工开物》中《丹青》第十六章“墨”一章,详细描述了用油烟、松烟制作墨的方法。黑烟草的原料有桐油、植物油、大豆油、猪油、松木;其中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烟草从制作到最终成品,有注胶、勾兑、蒸烤等多道工序,还有一个成型过程。墨模雕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墨水的形状一般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墨模一般由前、后、上、下、左、右六块组成,而圆形或偶像形的墨模只需要四两块板就可以合成。内置墨水,合上锤子砸成品。笔尖大部分刻在侧面,这样墨水模具重复使用时可以轻松更换。墨的形态有多种,可分为天然墨、漆墨、金墨、漆墨。

燃烧石油产生烟雾

宋代,赵彦伟引用苏东坡的诗欧阳即墨的诗《见薪带两丸油烟墨》为诗。

“书窗拾光煤,佛帐扫余府。苦干破千夜,收此寸玉。”解释就是扫灯冒烟做墨。

(宋)赵彦伟《云脚印》中有一段记载了烧桐油做墨的方法:“最近在,一个水槽里盛水,中间摆碗,烧桐油,盖一碗。媒体是专人扫的,用牛胶揉的。这种方法非常快捷方便,被称为油烟。或者惊讶它太强,不如用松节油或漆油为介质。”(《云满山麓》卷十)。

明代《天宫吴凯》记载的烧油取烟方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一个铁盖,用来收集油烟。每个技术工人可以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不然油烟太老。然后用鹅毛刷将铁盖指示层上的油烟轻轻刷到纸上。这是一级油烟,做出来的墨水精致有光泽。铁盖内层的油烟必须用力刮去。每斤油大概能刮一两一等油烟。

用于排烟的松木燃烧

在地面上搭建一个长十多尺(1尺=3.3米)的竹棚,用纸和草垫封住,用土封住竹棚与地面的连接处。竹棚上间隔开烟孔,竹棚内用砖铺烟道。

要砍松木,就要在松木树干底部钻一个洞,火烧树干,让松香流走。即使有一点松香残留,烧出来的松烟质量也不好。把松片堆到竹棚里,从竹棚前端点燃,烧好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扩散,冷却后可刮入竹棚。从竹棚背面刮下的松烟叫清烟,是优质墨的极品,从中间刮下的二等松烟叫“混烟”,作为普通墨使用;前一段刮下的松烟,叫“烟子”,用于印刷。

油墨烟雾处理

明代文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筛选方法:用细丝网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来,得到细密均匀的墨烟。

沉淀方法:将油烟或松烟放入池中,长时间浸泡沉淀,上层细腻均匀。

佐料

制作墨水的成分各不相同,而且往往秘而不宣。通常包括蛋清、鱼皮胶、牛皮胶以及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紫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香料和药材。配料有一千多种。

填塞物

将烟草和配料制成烟丸,在铁臼中捣3万下,或用锤子锤1万下,成为墨丸。

墨锭

将墨水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模中,压制成墨锭。墨锭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形等。图案有弥勒佛、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