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怎么样?

简介:学校创建于1934,当时名为湖南中医学院。1960年转制为湖南中医学院,普通本科院校。1990原湖南科技大学并入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湖南中医学院与湖南中医学院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学校进入招生序列。目前,学校与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学校有普普和东塘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93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直属医院3所,非直属医院10所,校办合资2所。学校有16个学院,1个系,16个研究中心。学校学生总数36712人,其中研究生1587人,全日制本科生65438人+专科生07722人,成教生65438人+国际生06735人。学校图书馆藏书10910000册,古籍在线25000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4.38+0.65亿元,40万元以上的有价值仪器设备654.38+0.7台套,多媒体教室654.38+0.65个。建设了先进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教室监控、教学广播、会议视频和屏蔽系统。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中医本科生临床(诊疗)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式免费医学生(中医)培养工程,实施临床拔尖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改革试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目前开设23个本科专业,分属医、理、工、管、文五个学科。国家级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中医专业开设7年制本科、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设有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中医外科学五大方向。学校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一直重视人才培养,本科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中获奖100余次。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年终就业率96.5%,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建立了以医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一级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有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授予2个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基本符合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中医药学科特色和优势。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湖南省重点学科10个,其中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中医诊断学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的优势科研项目有疾病诊疗标准化与客观化、中医超微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针灸经络原理研究、妇科病研究、中草药育种、栽培、管理与标准化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肿瘤、糖尿病、眼底病、免疫性疾病防治研究等,并创建了相应的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职教职工1585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实验人员99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18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250人;博士生导师92人,硕士生导师3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一级4人,培养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领军人才3人,培养医学学科带头人2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杰出专家1人,杰出中青年专家12人。湖南省高校名师2名,湖南省高校教学奉献奖2名。湖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我校教学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了更大程度地优化和享受资源,成立了医学基础、临床技能、药学基础、药学技能、综合信息五个教学实验中心,重点建设优势鲜明、专业覆盖面广的医学、药学、信息教学实验平台。其中,国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学实验室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各类教学实验室可开设570个实验项目。学校注重科技平台建设,国家级3个,21部级,10省级,165438系级。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肝病)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药研究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医药研究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湖南省工程技术中心3个,湖南省特色创新服务平台1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湖南省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2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湖南省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5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所有科技实验平台实行两级管理,面向全体学生预约开放。目前,学校拥有科研项目730项,纵向科研经费6600多万元,973计划下项目12项,863计划下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药物创制重大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92项,其中“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中药新药51个,转让科技成果42项,授予国家专利43项,科技开发和新药转让费9958.3万元。学校有直属医院3所,非直属医院10所,* * *床位12732张。一附院被列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二附院被列为国家中医重点建设医院,中西医结合附属医院是全国十家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医院之一。附属医院医疗设施先进,临床科室齐全,拥有一批知名中医临床专家。拥有肝病、眼底病、皮肤溃疡、肛肠病、儿科、骨科、不孕不育、心血管内科、针灸、脑病、肿瘤等11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中心。有3个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我校是全国首批招收港澳台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港澳台留学人员316人。坐落在我校的中国湖南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已在30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1990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专家教授赴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并派出多支医疗队赴俄罗斯等国防治疾病。与新英格兰中医学院、加拿大中央学院、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札幌等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的海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我省首个海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批准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近年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水平大幅上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层次齐全、学科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办学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学校创建于1934,当时名为湖南中医学院。1960年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湖南中医学院。1990原湖南科技大学并入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湖南中医学院与湖南中医学院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学校进入招生序列。目前,学校与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学校有浦、东塘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93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直属医院3所,非直属医院10所,校办合资2所。学校有16个学院,1个系,16个研究中心。学校学生总数36712人,其中研究生1587人,全日制本科生65438人+专科生07722人,成教生65438人+国际生06735人。学校图书馆藏书10910000册,古籍在线25000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4.38+0.65亿元,40万元以上的有价值仪器设备654.38+0.7台套,多媒体教室654.38+0.65个。建设了先进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教室监控、教学广播、会议视频和屏蔽系统。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中医本科生临床(诊疗)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式免费医学生(中医)培养工程,实施临床拔尖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改革试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目前开设23个本科专业,分属医、理、工、管、文五个学科。国家级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中医专业开设7年制本科、研究生、研究生,设有临床中医、临床中西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科、中医外科学5个大方向。学校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一直重视人才培养,本科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中获奖100余次。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年终就业率为96.5%,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建立了以医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一级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有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授予2个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基本符合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中医药学科特色和优势。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湖南省重点学科10个,其中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中医诊断学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的优势科研项目有疾病诊疗标准化与客观化、中医超微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针灸经络原理研究、妇科病研究、中草药育种、栽培、管理与标准化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肿瘤、糖尿病、眼底病、免疫性疾病防治研究等,并创建了相应的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职教职工1585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实验人员99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18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250人;博士生导师92人,硕士生导师3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一级4人,培养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领军人才3人,培养医学学科带头人2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杰出专家1人,杰出中青年专家12人。湖南省高校名师2名,湖南省高校教学奉献奖2名。湖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我校教学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了更大程度地优化和享受资源,成立了医学基础、临床技能、药学基础、药学技能、综合信息五个教学实验中心,重点建设优势鲜明、专业覆盖面广的医学、药学、信息教学实验平台。其中,国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学实验室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各类教学实验室可开设570个实验项目。学校注重科技平台建设,国家级3个,21部级,10省级,165438系级。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肝病)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药研究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医药研究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湖南省工程技术中心3个,湖南省特色创新服务平台1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湖南省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2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湖南省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5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所有科技实验平台实行两级管理,面向全体学生预约开放。目前,学校拥有科研项目730项,纵向科研经费6600多万元,973计划下项目12项,863计划下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药物创制重大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92项,其中“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中药新药51个,转让科技成果42项,授予国家专利43项,科技开发和新药转让费9958.3万元。学校有直属医院3所,非直属医院10所,* * *床位12732张。一附院被列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二附院被列为国家中医重点建设医院,中西医结合附属医院是全国十家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医院之一。附属医院医疗设施先进,临床科室齐全,拥有一批知名中医临床专家。拥有肝病、眼底病、皮肤溃疡、肛肠病、儿科、骨科、不孕不育、心血管内科、针灸、脑病、肿瘤等11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中心。有3个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我校是全国首批招收港澳台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港澳台留学人员316人。坐落在我校的中国湖南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已在30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1990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专家教授赴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并派出多支医疗队赴俄罗斯等国防治疾病。与新英格兰中医学院、加拿大中央学院、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札幌等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的海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我省首个海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批准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近年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水平大幅上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层次齐全、学科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办学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