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段子”是什么意思?
结束意味着开始,也意味着开始。
“端午”中“段”字的本义是“正”,“武”是“中”。“端午”(端午节的第五天)和“中正”也是如此。这天中午,是对的。此外,结束也意味着“早”,所以五月的第一个中午被称为端午节。
扩展数据
端午节最初是由南方吴越的祖先创立的,用以祭拜龙的祖先和祈求辟邪。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源于古代先民选择“飞龙过天”作为祭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将“祛病防疫”的时令时尚注入夏季。端午节被视为“恶月恶日”,始于中原北部,为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而附会。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庆祝端午节。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它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