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以及各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方式。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午节、五月节。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还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

纪念屈原

这一理论源于南朝梁代武君的《续齐之和》和南朝《荆楚纪年》。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洞庭湖,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百姓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带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吃粽子成了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之后,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并在五战中入主楚国。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孙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守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被夫差相信,给了他一把剑。结果子旭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龙舟节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之首吴廷辉:龙舟中标。

[1]图腾祭祀当天。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邪恶的一天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邪日。相传这一天是邪恶的,五毒一起出来了。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存兰为浴”,也是传说初五是沐浴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人们也避开“端午”这个禁忌,称之为“龙舟节”。

夏日至日

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岁记》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季的至日节。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端午节是太阳的节日。

端午节是太阳的节日,在中国还有一个月亮的节日,中秋节。端午节在中午庆祝,是一个驱邪的节日。太阳可以驱走邪灵。其实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这个节日了。是战斗的图腾,走向邪恶,苦艾代替了剑。中国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比如水淹金山和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遥远国家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死去,弘扬了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本来是一个主持正义的节日,表现了对龙的图腾崇拜,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另一方面,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年一绝的好词。“如果没有河流,就不会有一千年的精彩。”这个古老民族的习俗因为屈原而获得了新的意义。比如今天我们讲究和谐社会,所以每一场战斗都是为了和谐。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节日习俗

佩饰

旧江浙地区端午节时妇女的装饰品。一般用金银线或铜丝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骑虎,也有铃铛、铃铛、流苏、大蒜、粽子等。旧时端午节的驱魔人艾虎也被用作装饰品。在中国古代,老虎被视为神兽,人们认为它可以抑制邪恶的灵魂,保佑艾虎,和平的头,并驱逐邪恶的灵魂。画额头,端午节给孩子额头涂雄黄的习俗,云朵可以驱除毒虫。长生火,我讨厌在端午节戴饰品。又叫续命线、生命线、延寿线、长寿线,又叫“百索”、“冰少”、“彩线”,名称不同,形状和作用基本相同。香囊也叫香囊、香包、香包等。五色丝线缝制而成,用破布缝制而成。内装香料(由白芷、川芎、黄芩、三棱、山奈、甘松、山奈等中草药制成),佩戴在胸前,气味芳香。

端午节的卫生习俗①采药。②木兰汤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喷之。4采茶,做凉茶。。

挂艾叶、菖蒲和榕树枝条

赛龙舟与祭祀屈原和曹娥

五月赛龙舟、划龙舟等活动。

钟馗

1.舞钟馗、扰钟馗:晋代以来,舞钟馗、扰钟馗、福镇宅是端午节、春节的重要内容。钟馗执剑辟邪。

2.挂钟馗画。钟馗最早的画作据说来自画家吴道子。据北宋沈括《孟茜布比谈》记载,唐明帝病了近一个月,忽然梦见两个鬼。小鬼偷走了玉帝和杨贵妃的紫色香囊,逃之夭夭。大鬼抓住了小恶魔,挖出了他的眼睛,然后打碎它,吐出来。“我是钟馗,”大鬼说。“我连武功都做不好的人。我向陛下发誓,我要消除这个世界的邪恶。”唐朝皇帝一觉醒来,病好了,就把画师吴道子叫来,叫他根据梦里的情景,画一幅大门捉鬼的画。道士写了一支笔,成了功臣。唐朝皇帝看了之后,和他的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逐渐进入民间,多在五月端午,或端午前后几天作画。清代,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的大多数居民在农历五月在大门或大厅悬挂钟馗的照片,以驱除邪恶,吸引好运。

豆草

韩以前没见过格斗草。(历代社会流行事物考证:商)其起源没有考证,一般认为与中医的产生有关。远古的祖先挣扎求生,生活单调。在空闲时间,他们通过与昆虫、草和野兽战斗来自娱自乐。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后,每年端午节都聚集在郊外采药,插艾门以解暑毒疫,成为一种习俗。收获后往往会举行比赛,以对抗的形式互相报出花和草的名字。大部分都赢了,既有植物知识,又有文学知识。

有意思;孩子用叶柄互相勾,互相掐,互相拽。断了就输了,然后换一片叶子打。白居易《看儿戏》诗说:“作尘或打草,终日乐。”《原》说:“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彝在《荆楚纪年》中所写的一个故事,“五月五日,四人踏百草,有斗草之景。”《岁月的回忆》:“在端午,造屋贮药,打百草,裹五丝。”南北朝时称为“踩百草”,唐代称为“斗草”或“斗百草”。《刘斌嘉华》云:“唐中宗时,安乐公主五日战百草。”到了宋代,扩展到平日随时作战。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对此有很多描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婴儿间打斗素描》,玩法如下:一、比赛双方各挑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路边、水沟、田埂等处。无茎,有许多纤细的须根;叶从根际丛生,薄纸质,主脉5条,全缘或波状,或齿稀疏钝,长达15-30厘米;有绿白稀疏花,花冠分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像盖子一样打开,释放出四至六粒棕黑色的种子,其长长的花轴是打草的好材料。)然后互相交叉成“十”字形,互相用力拉扯,这样坚持下去的人就赢了。这种靠人的拉力和草的拉力大小的斗草,被称为“战阵”王建的《宫词》吟咏斗草的游戏:“水中的花,芹菜叶,泥土,会从许多人家中采来,总要等别人都数完了,袖子里还有玉瑾的嫩芽。”斗草不仅有“战”,还有“文战”。所谓“文争”,指的是花草的名称。《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众姐妹忙饮酒作诗。每个房间的女仆也和她们的主人玩得很开心。薛蟠的香菱姨太太和几个丫鬟,各摘了些花草,打打闹闹取乐。这上面写着,我有观音柳;说我有罗汉松。

吃黄武。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黄武”的习俗。黄武指的是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和雄黄酒。另外,浙北的端午节也吃豆腐。

其他的

端午节有射箭的场面。《史礼》曰:“因辽风俗,金五日离地约数寸,皮剥而白。先一人先策马飞奔,再以无羽横簇箭策马飞奔。最好是用手折断柳树放松一下。捡不起来的是其次。每一枪都要击鼓助阵。”到了明朝,鸟被储存在葫芦里,被射杀。

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此外,北京还有逛天坛的习俗。《帝都风光略》卷二:“五月五日午前,团日入天坛避毒。下午过后,走在祭坛的墙下。江城没有丝节俗,但也是角粟。没有赛车的习俗,也是游戏。”还有钟馗比武,一个人扮成钟馗,挥舞着宝剑,面前拿着一根纸球棒,做出“来不及喝酒”的样子;跟随全套礼仪礼服,走过赶集驱魔。此外,端午节还有马戏和抢鸭活动。

编辑这一段的意思

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之死(因为伍子胥的尸体在五月初五被吴王夫差用皮革包起来扔进了河里)。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救父亲于江中溺水而死(五月初五曹娥溺死于江中,五天后取出父亲的尸体)。纪念秋瑾逝世。

在这一段编辑当地的节日和习俗

河北省

北平端午节忌打井水,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但是一年四季都不能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滦县让男女公婆在端午节互相送礼。在赵县的端午节,当地政府会在城南举行宴会,邀请城里的文人墨客盛宴赋诗,称为“踩柳”。

山东省

在邹平县的端午节,每个人都需要每天早上喝一杯,据说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给孩子缠上七种颜色的线,要穿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在临清县的端午节,七岁以下的男孩戴上符号(麦子稗子做的项链),女孩戴上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自己做的黄布鞋,用毛笔在鞋面上画五种毒虫。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杀死五种毒虫。在端午节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在解州的端午节,男女穿艾叶,这被称为“驱除疾病”,而年幼的孩子在他们的脖子上绑一百根绳子。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在西州的端午节期间,村庄向龙王献祭,并在田野里悬挂纸。怀仁县的端午节也叫“祝门”。定襄县端午节,要求学生给老师送礼。六安府用小麦粉蒸饺,称为“白团子”,和粽子一起互相赠送。

陕西

在兴安盟的端午节,当地官员带领下属观看比赛,这被称为“踩石”。兴平县端午,用丝缝一个小角粟,下面缝一个小娃娃,叫“玩娃娃”。潼关县的端午被称为“镇病”,有蒲艾、纸牛贴门。

甘肃省

静宁地区端午节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为主。镇远县在端午节向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们还邀请他们的父亲和兄弟宴请他们的老师,这被称为“享受节日”。在张喜安县的端午节,牧童崇拜山神。积薪山,鸡叫前烧,俗称“烧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锅鱼(俗称鳜鱼)做菜。仪征县也有句俗话“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各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和鹅眼钱。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晚上武进有龙舟表演。晚上,龙舟周围挂着小灯笼比赛,还有笛子和鼓和谐地歌唱。高邮的端午节很特别。有绑百蝎、贴五毒、贴符号、放黄烟、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们挂“鸭蛋”,就是挑选漂亮的鸭蛋,穿上五颜六色的线,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县位于重庆东部。有“端午节出门”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铺着红地毯的宽大桌子。一个骑着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签编织而成。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行。古时候,川西有端午节“打字”的习俗。那一天,成都人都买了李子,在城东南角上抛下抛,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投李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突发冲突,这一习俗停止。乐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商品展销会。绵阳市、遂宁市部分地区有端午节吃面条的传统【类似于饺子,用面包馅煮饭】,具体起源有待考证。

浙江省

桐庐县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端午节时向他们的老师致敬,这被称为“义思”。医师中午采药,据说这一天天医在天。

江西省

建昌府中午用草药水洗澡防疥疮,新昌县用雄黄朱砂酒喝,称为“开目”。

湖北省

在黄冈市巴河镇,人们在端午节迎接傩人,用花冠和金铃的纹身来驱赶疫情。在宜昌市秭归县,5月13日、14日、15日为端午节,还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博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给孩子晒太阳的习俗,就是把一盆水放在太阳底下,等水热了再给孩子洗澡。据说它能洗去污秽和疾病。五月十五又叫“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叫“终阳”。吃粽子,喝蒲酒,和端午节是一样的。

湖南省

攸县端午节,富家孕妇用花饮酒吃饭,穷人备鸡酒,在龙舟龙头前用竹夹收钱祈求平安生产。越州政府认为这场比赛是一场灾难,是一种疾病。又叫“送瘟疫”,当草船来洪水。

福建省

福州端午节是个老习俗,所以媳妇给公婆送寿衣、鞋袜、粽子、扇子。建阳县以5日为晒药胶囊的药王日,人们都在这一天制作酱料。上杭县端午节时,用芦苇绑船,在水边做龙形戏,叫赛龙舟。仙游县端午赛龙舟后,在虎啸滩献纸,纪念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节前,妇女用绛纱作囊。五色绒作胜面,彩线扎簪。少女倒挂在背上,被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中午用开水洗手洗眼后,称为“送灾”。在新兴县的端午节,人们提倡从邻近的寺庙中迎接和引导偶像的旅行。巫师也用达摩水和贴纸驱逐邪灵。在石城县的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这被称为“消灾”。

海南省

端午节期间,海南各地都会像在中原一样举行龙舟赛等活动。在保存最完好的古县城定安,有500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口的两个石阶上,至今仍有两艘明亮、细长、意气风发的龙舟堆叠着。岛上的先民,在端午节的时候,肩扛龙舟,奔向大江,挥汗如雨在南渡江赛跑...历史从一个古老的端午节延续到现在。文昌,素有“椰子之乡”之称,是宋庆龄的祖籍,临海临江。自古以来,当地沿河沿岸居民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龙舟比赛,祈求平安。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海南还有一个为岛内人民所熟知的地方,那就是洗龙水,洗草药浴。喝雄黄酒:流行于长江流域。吃蒸饭:流行于部分晋语地区,蒸饭是由黄米(小米)蒸成的米饭。流浪百病:流行于贵州。

台湾省

在台湾省端午节期间,许多人在门口悬挂菖蒲、艾草和钟馗的画像,成人喝雄黄酒,儿童戴香囊,据说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于商人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他们都想尽办法通过卖粽子来吸引眼球。台湾省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粽子,很多人都乐于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端午节不吃粽子,吃一种叫“炸桩”(也叫“炸锤”)的食物。这个习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省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热闹。台湾省各地的主要河流在端午节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江南地区

龙舟比赛在中国南方很受欢迎。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水上运动和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船比赛。根据历史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开始的。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和娱乐,更体现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的距离内同时起航,到达终点依次决定名次。中国各民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每年大多举行端午节,船长一般在20-30人。

编辑这个节日食物习俗。

端午节最早的食物应该属于西汉的“猫头鹰汤”。引用《史记》、《武帝列传》说:“汉朝派猫头鹰到董军,五月五日,给百官喝的是猫头鹰汤。吃它是因为恶鸟。”大约是因为猫头鹰很难捕捉,所以吃猫头鹰汤的习俗没有持续下去。备案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以后。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风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过两天,再用带叶子的糯米包着,拌上小米,用纯灰汁煮。”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端午节食品,叫做“甲鱼”,在晋代只是昙花一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唯有粽子,在《风土人情》中被称为“粽子”,成为千百年来屈原传说中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吃粽子

“粽子香,厨房香。艾叶清香扑鼻。桃枝插在栅里,出门就能看到麦子黄了。这里阳光明媚,那里阳光明媚,哪里都阳光明媚。”这是一首描述古代端午节的流行歌谣。一般来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相同的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吃粽子在整个中国都是一样的。现在的粽子更加多样多彩。现在各地一般都用糯米壳包裹糯米,但里面所含的颜色要看当地的特产和风俗。比较有名的有桂圆、肉、水晶、莲子、蜜饯、板栗、麻辣、酸菜、火腿、咸蛋。

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话说“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见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少量雄黄调制而成,没有纯饮。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药也用于治疗皮肤病。在古代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时候,用雄黄浸泡可以解毒止痒。对于未满饮酒年龄的儿童,成年人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耳根、耳朵、手、脚、心脏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防止昆虫叮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