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新冠肺炎秘密政策。

上海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关疫情防控措施。

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已下发进一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的相关措施,具体如下:

一是优化调整密切接触者隔离管理模式

(一)对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由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3天”调整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5天”

,也可以自愿选择集中隔离。

(2)目前处于集中隔离状态且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可“点对点”闭环返回居住地,开展后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三)在本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的,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第二,优化调整来沪人员和返沪人员的防控措施。

(一)取消来沪、回沪人员在抵沪前通过《来沪、回沪人员服务申请表》填写相关信息,抵沪后及时向所在村委会、单位(或宾馆)报告的要求。

(2)从上海返回的人员到达上海后,不再进行“落地检查”、“三天三检”、“第五天1核酸检测”;不进行“落地检查”和“三天三检”的,不再给予“带应用的代码”黄色代码。

(三)对来沪、回沪未满五日的人员,“代码带申请”、“场所代码”等显示界面不再显示“来沪、回沪未满五日”标志,不再限制其进入相关公共场所。

上述优化调整措施自2022年2月8日零时起实施。后续,我市将根据国家政策和疫情情况,继续优化调整相关防控措施。

请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不必要的聚会,外出戴口罩,主动扫“场所码”,尽早接种疫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专家解读“新国十条”后上海的优化、调整和预防;

“小步快走,不停步”关爱高危和弱势群体

今天,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为更加科学准确地防控疫情,有效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又称“新国十条”)。(详情)

上海今晚将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关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密切接触者隔离管理办法和来沪人员及返沪人员防控措施。优化措施的调整是基于什么考虑?下一阶段如何防控奥米克隆变异体?解放日报上官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专家进行解读。

“新国十条”是基于逐步优化和完善的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俊华表示,“新国十条”的发布,是医疗卫生和疾病控制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和检验,医疗救治技术行之有效,中医药等药物治疗,全人群疫苗接种率超过90%,人民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逐步优化完善、创造有利条件的结果。

“正如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公布的国际国内监测数据显示,奥米克隆突变株及其进化分支、系列,以及随后出现的重组XBB的致病性和毒性相比,原始株和Delta突变株呈现明显减弱趋势。”郑俊华说:

“以大家最关心的肺部感染为例。病毒感染人肺细胞(calu-3)的能力是一个参考指标。研究指出,奥米克隆的这种能力明显降低,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菌株低10倍以上。”在小鼠模型中还发现,感染Omicron的小鼠肺病毒含量比原毒株至少低100倍。

“可以说,由于奥米克隆的致病性和毒性已经大大降低,市民不必过于惊慌。”郑俊华说,新冠肺炎的重疾及其相关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积极的预防策略和整体治疗质量有关。“有优化,有坚持,更有防范,这些都体现了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深刻内涵。”他还提到,

随着政策的调整,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压力会明显增加,需要做好医护人员、医疗物资、急诊、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的相关预案和准备。建议对医务人员的接种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做好分步接种准备;做好小分子等相关药物的医院储备。

“虽然奥米克隆毒性减弱,但后遗症不必过度恐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躺平。”郑俊华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我们还是要‘坚持三件套,做好五件事’,建立强大的防护意识。”

普通人逐渐放开。

高危人群慢慢放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表示,此次发布的“新国十条”中,有一部分在上一版优化20条中已经涉及,比如“科学准确划分风险区域”。此外,一些亮点也可圈可点。

“跨区域流动人口不再办理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实施落地检查”,上海将对来沪人员和回沪人员同步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有利于促进区域流动。

此外,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等特殊场所仍要求核酸阴性证明,以关爱高危弱势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十条”提出要科学对待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和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轻症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专家表示,此类措施意在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及时抢救,降低死亡率。

以之前国外疫情为例,1.6万感染者死亡率不到千分之一,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严重风险。死亡人群基本都是8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高危老人。

在专家看来,“小步快走,不停步”的优化措施会逐渐导致一些社区感染者的出现。如何平衡感染控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智慧。

胡必杰还指出,在“新国十条”中,核酸阴性的地方没有提到大学校园,这是因为大学生抵抗力好,重疾风险低。但如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不到位,很容易成为疫情的“放大器”。

所以“新国十条”想要传递的信息是:普通人群需要逐步放开,高危的弱势群体需要逐步放开,同时还要保证医护人员感染的预防到位,使整个医疗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关键时刻能够在重危疾病的治疗上发挥作用。

循序渐进地进行判断训练。

为弱势群体筑起免疫屏障

“新国十条”还提出,要加快新冠肺炎老年人预防接种工作。

各地坚持“举一反三”,重点提高60岁至79岁人群疫苗接种率,加快提高80岁及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同时,做出特殊安排;要有步骤地开展判断预防接种禁忌症的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断预防接种禁忌症。

癌症患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军等专家联合发布了《中国专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的防护和诊疗知识(2022年版)》,其中明确提到,实体恶性肿瘤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重症率和死亡率高于正常人群,需要疫苗保护;新冠肺炎疫苗对实体恶性肿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在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免疫功能和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后,应鼓励患者积极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并建议按照推荐的剂量和用量完成足量、全疗程的疫苗接种。

对于公众普遍担心的安全问题,专家解释:对于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接种时间可安排在手术前一周或身体恢复后。如果接受化疗,至少应在化疗前两周或化疗后一至两周接种疫苗;如果接受放疗,短期放疗的患者可以等到疗程结束。考虑到新冠肺炎感染的风险和患者接种疫苗的意愿,他们也可以在放疗的任何阶段接种疫苗。

接受内分泌和靶向治疗的患者建议在评估后接种疫苗。“总而言之,在没有特殊紧急情况的情况下,癌症患者应该接受常规和正常剂量的治疗。疫苗接种本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确切的,对自己和家人也是一张保护网。”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