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特殊研究和治疗方法。也叫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认证的过程。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反应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这一阶段病变的实质。因此,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确定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总结判断为某一类证候。治,又称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辨证论治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治疗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辨证的正确性可以通过治疗的效果来检验。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合理的方法和方剂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证候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位、病因、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阳性因素的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变的性质,因此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是通过对四诊(望、嗅、问、脉)所收集的数据、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确定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将其归纳、判断为一种证候。治,又称“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治疗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性。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合理方法和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辨证是将四诊(望、嗅、问、脉)所收集的信息、症状、体征(如脉象、舌象)作为一种证候,通过对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的分析、综合和鉴别,进行总结和判断。治法,又称治法,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对疾病的临床认识和治疗是以辨病和辨证并重为基础的,但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证”的差异,通过辨证来进一步认识疾病。比如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但由于发病原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也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证型。只有明确了感冒的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以辛温、辛凉或清暑除湿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论治完全不同于头痛给止痛药,发烧给退烧药,只针对某一症状采取特定对策的对症治疗,也与所有患同一病的患者用同一药方治疗的单纯辨病治疗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有相同的证型。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可以分别采用“异病同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候的不同治疗方法。比如麻疹早期,皮疹未暴露时,应采用公布皮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必须清肺热;但麻疹晚期,余热多,伤肺阴,伤胃阴。此时治疗应以滋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同的证型,因此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和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都可以有血瘀证型,都可以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这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的原理,正是辨证论治精髓的体现。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经络。1八纲辨证中医历史上有很多辨证分类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类是辨证的总范畴,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将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识别致病因素的部位、性质、盛衰和疾病的类型,进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和阳证。比如患者主诉头痛,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头痛还是实头痛,是外邪入侵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当我们看到郁、静、退、黯的症状时,里证、寒证、虚证的证候一般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四肢冰凉,气短,声音低沉,口淡,小便长,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舌苔白,脉沉弱。但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兴奋、烦躁、多动、明亮,大多是体内热毒过盛或脏腑阳亢的症状,如面红目赤、烦躁、发热、喜冷饮、呼吸声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强等。表里用来概括疾病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表证症状较轻,多为皮肤等浅表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瘙痒等;内证较为严重,多为脏腑、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等严重症状。寒热指的是疾病的性质。寒证多为人体生理功能下降或对有害因素适应能力低下的表现,如畏寒喜暖、痰涎稀薄等;热证多是对有害物反应能力较强的表现,如发热、烦躁、痰黄稠、唾液等。虚实是人体与邪气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躯体功能和防御功能)不足,是一般功能或某些重要器官功能的衰弱;经验证据是致病因素有余(症状大多尖锐明显,是机体与有害因素激烈斗争的反应)。八纲的分化有以下特点:一、六纲可分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八病同时可见。第三,在一定条件下,八病八证可以转化为对立。一般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加重),由内而外(表示病情好转),由外而内(表示病情发展),由虚入实(预后较好),由实入虚(预后较差),由热证转寒(表示正虚),由寒证转热(多为邪实)。. 2气血津液的区分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其支配,同时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不仅会影响脏腑功能,还会影响人体生命活动。反之,脏腑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气病辨证一般归纳为气虚、气郁、气滞、气逆四种类型。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下降的证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汗、精神疲劳、头晕,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证,因为夏季湿热耗气,可采取适当措施防暑降温。当然,空调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可以用一些中药代替茶叶,如荷叶(最好的鲜品)、香薷等,可以清热解暑,益气补虚。血液病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以血瘀证为例,凡是由于血液从经络中分离出来,导致体内血液循环受阻,血液淤滞,或血液淤滞的病理证候,都属于血瘀证。症状:局部疼痛,如针刺、定位、拒按、或肿块、或出血、紫黑色血、血块、色暗、唇皮错钉、舌紫暗,或瘀斑、脉涩等。这一组症状在疾病后期较为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综合征,可称为津液病。津液的病理变化一般可以概括为津液不足和积水两个方面。以水液停滞证为例。水液郁结多因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津液代谢紊乱,导致水湿潴留,产生痰饮水肿。“饮”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体内积存的津液转变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证候。以溢出为例。溢是由于阳虚、脾肺失疏泄、水湿溢于四肢肌肉而引起的一组证候。症状包括四肢疼痛沉重,甚至四肢浮肿,排尿困难,或发热,恶寒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气短,不能斜倚,浮肿,痰白,苔腻,脉紧。. 3脏腑辨证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疾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确定病变脏腑的位置和性质,并据此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此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也是其他学科辨证的基础。以心脏为例,当我们看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脉虚或打结时,基本上就断定这是心脏的一组症状。如果是心气不足,还有精神疲劳,运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不足,伴有失眠、多梦、头晕、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需要四诊参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分为单脏病、单脏病、脏病。以胃为例,腑病的症状有烧心、饥饿、反酸、喜冷饮或口臭、牙龈肿痛出血、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等。中医把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综合征。脏腑兼病是指有两个脏腑不同的症状,如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心血两虚、脾气暴躁等症状,故两个脏腑同时并存的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这样,脏腑辨证就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把独立的症状串联起来,有利于临床治疗。4六经辨证六经的辨治方法,就是东汉张仲景在《苏文热论》中所说的“伤寒一日,巨阳患之……”;二日,阳明受之...;三天少了杨乘...;农历四号受其影响...;少了五天阴经...;在对“厥阴受其六日”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理特点,首创中医临床辨证,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六经辨证,外感病的不同证候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分为三阳证和三阴证。其实三阳证是指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三阴证是指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一般来说,三阳证是抗病能力强、疾病潜力大的证,而阴三证是抗病能力弱、疾病潜力小的证。外感风寒首先从皮毛、皮肤侵入人体,沿经络由表及里传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风、脉搏慢是太阳病的症状。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经典的方剂,也是初学者的必备方剂之一,是治疗太阳病的有效方法。以《太阳经病》为例,太阳的主表面是经络的屏障。太阳经脉循行于项部,控制营卫之气。太阳的脏腑是膀胱,它储存水分,气化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风寒侵入人体时,通常先损伤体表,善恶抵抗皮肤表层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即太阳经证候,是伤寒的初期;如果太阳经络没有治愈,致病因素可以沿着经络进入腑脏,从而产生太阳腑脏证。腑证可分为存水和存血。太阳,又称“龙阳”,是阳气旺盛的经历。太阳的防御功能主要依靠命门之火的温热来启动膀胱的气化。覆盖杨琪达到肌肉表面沿膀胱经络,并适用于整个身体。而太阳在他的子午之外,所以是主表。脏腑的俞穴都位于足太阳的经络上,未央用俞穴控制各管理卫的运行,所以太阳可以控制营卫。因为太阳像院子里的篱笆,所以叫六经篱笆。“太阳”只是一个名称,太阳是主表,肺也是主表,两者关系密切。太阳的主表为阳所覆盖,肺的主表为肺津液滋养皮毛。体表的杨琪和津液相辅相成,而* * *则起到卫表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从外入,二是病从内出,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从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太阳首当其冲,卫气上升以抗邪,卫邪与肌表抗衡,造成太阳经络气逆,营卫失调。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内而外。所谓由阴转阳,就是阴虚太多,病转到太阳的腑,因为太阳和阴虚是表里;由内而外,指的是阳明和太阳病。太阳病以邪为主,其性质按八大类分为表证、实证和阳证。因此,六经辨证是从邪正之争、病损部位、病急等方面解释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病理特征的辩证方法,也是指导治疗的辩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