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成分的哪些化学性质会导致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下降?
答:中药化学成分的化学变化可引起中药制剂稳定性下降,主要包括:
(1)水解:水解是水性中药制剂中某些活性成分的常见化学反应。特别是在H+或OH-的催化下,水解反应可迅速进行,造成分子结构的断裂,使中药制剂失效或无效,中药成分中的酯、苷、酰胺类容易水解。酯组分的水解受pH值的影响。一般碱性溶液容易水解,碱性越强水解越快。糖苷在稀酸或酶的条件下容易水解,酸水解的难易程度因连接糖的结构不同而不同。强心苷大多用α-脱氧糖水解。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常产生次生糖苷或苷元。酰胺通常难以水解,但也有例外,如麦角新碱。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麦角新碱水解成麦角酸和L-(+)β-氨基丙醇,麦角新碱注射液的含量下降。
(2)氧化:中药成分的氧化通常在大气中氧气的影响下缓慢发生。光、热、重金属离子和pH值对许多组分的氧化过程有催化作用。氧化的结果是有效成分含量降低,药物颜色发生变化,出现沉淀,不仅影响制剂外观质量,而且大部分失去疗效。含有还原基团(如酚羟基、醛基和轭双键)的组分易于氧化。
(3)聚合:中药中的鞣质、树脂等一些杂质可聚合生成不溶性大分子,降低液体制剂的澄明度。一些有效成分也具有可聚合的特性。比如威灵仙注射液中的原白头翁素在加热或放置较长时间后,会发生二聚反应生成白头翁素,活性下降。鱼腥草抗菌成分癸基乙醛。,可在空气中聚合生成不溶的无定形固体而失效。
(4)旋光度:中药成分旋光度不同,往往导致药理作用不同。一般来说,左旋体的药理作用大于右旋体。酸、碱、温度、催化剂都能改变某些成分的旋光性,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
(5)变性:在热、光等因素的影响下,酶和蛋白质成分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如天花粉蛋白,变性后疗效完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