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药药方是干什么用的?

治疗脾胃病,只要没问题。需要服药的人是否有慢性腹泻等脾虚症状?

处方为传统名方“沈凌白术散”,具体为:减桔梗,加白芍(柔肝止腹痛)、醋柴胡、防风、荷叶(疏肝健脾止泻)、黄连(反佐)。

沈凌白术粉-补中益气

来源:太平惠民和记局药方

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炙甘草(100克)。

方中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莲子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益气,用于向上携药。诸药合用,能健脾益气,健胃养胃。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欠佳,胸中胀满,肠鸣腹泻,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弱缓。(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和妇女白带过多等。)

用法是细粉。每次两元(6克),枣汤调。按小儿年龄服用(现代用法:煎服,煎服,剂量按原比例递减)。此方是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饮食不换;水谷不改,清而浊,故为泻;湿郁于中焦,气机阻滞,胸闷胀痛;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四肢皮肤得不到滋养,所以四肢无力,身体消瘦,面色蜡黄;舌淡、苔白腻、脉弱缓,都是脾虚湿盛的表现。宜补脾胃,同时渗湿止泻。人参、白术、茯苓为方剂中的君。山药与莲子肉配伍,能健脾益气,还能止泻;还用白扁豆、薏苡仁、白术、茯苓健脾渗湿,都是臣药。砂仁用于醒胃,行气解郁,是辅助用药。桔梗能宣肺益气,还能上行载药,培土生金;炙甘草健脾和中,以* * *为辅。通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健运脾,祛湿邪,症状就会消除。

解决方法: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入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制成。双方都有益气健脾的作用,但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基本方。沈凌白术散具有渗湿行气、保护肺的作用。是治疗脾虚湿盛,体现“养土生金”治疗方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沈凌白术散比本方更一味陈皮,适用于脾胃气虚、湿阻气滞的患者。

内寒腹痛者,加干姜、肉桂温中、散寒止痛。

附方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接方)

注:本方性质温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文学摘要

论吴坤《医方考》卷四:“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为主。脾胃,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脏腑骨骼在脾胃中受气后可以强壮。脾胃虚寒,则全身虚弱无力。因此,杂证应以脾胃为主。然而,脾胃喜甜喜苦,喜香恶,喜燥喜湿,喜利而滞。是方子,人参、扁豆、甘草,味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也味甘,微燥;砂仁味辛、燥,能开胃健脾;桔梗味甘微苦,甘甜缓慢,故为诸药之舟。苦则乐,能把天气传到隧道。”

《太平惠民和记局方》卷三:“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多困少力,脘腹胀满,呛咳,心悸气喘,吐泻,伤寒咳嗽。”

方一治脾胃——补其虚,去其湿,化其滞,调其气;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苡仁、扁豆和莲子肉都是健脾的药物。

茯苓、山药、薏苡仁——调脾同时渗湿。

砂仁、陈皮-理气导滞之品。但“神、俞、苓、草”合用,能暖胃补中。

桔梗在肺中有苦有甜——它能上下携带各种药物,还能在隧道中通气天气,使气升降而受益,而且

护肺防燥霸道。

煎煮法为末,每三钱拌枣汤或米饭。

沈凌白术粉

该药物由人参1.5元、白术1.5元、白扁豆(姜汁炒)1.5元、茯苓1.5元、山药1.5元、甘草1元、桔梗1元、薏苡仁65438+组成。

处方来源:儿科指南。

方子主要用于小儿长期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气不能傲,或胎中毒,以致手脚极细,颈小骨高,体瘦,腹大脐实,哭胸高,故称丁;或虚热交结,颅骨分离,食而吐虫,烦渴呕吐,谓之食露。

制备方法为细粉,神曲膏为丸剂。

用法用量:喝了饭送下去。

[编辑此段落]使用注释

湿热之人不宜用此方。

[编辑本段]方哥

歌曲(1)

沈凌白术四君子地、山药扁豆、薏苡仁;桔梗、砂仁、莲子肉脾虚湿盛。

歌曲(2)

人参、白术、扁豆、山药、莲藕、薏米;桔梗浮肺护肺,大枣汤益脾。

歌曲(3)

沈凌彝族砂仁,干菊淮山扁豆陈;加莲子大枣汤送,脾虚湿盛者补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