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因为三岁之前的孩子处于快速发育的状态。所以后天的脾胃功能很脆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孩子容易自汗或出汗。

因为脾胃的功能,不仅仅负责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负责运行身体的水湿,辅助其他器官进行水湿代谢。

脾胃功能虚弱时,水湿代谢容易停滞。另一方面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同时,脾胃因功能虚弱,会剥夺肺气,造成孩子懒怠无力,影响语言发育和其他器官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发育中孩子的语言发育问题。

因为孩子很难正常表达和发展,很容易造成心理压抑,所以很容易出现连锁的身心问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自闭症儿童在中医的条件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康复。

中医理论中,心为王,心为神。当孩子的脾胃功能出现问题时,会导致营养的吸收利用,以及水湿引起的代谢问题,这些问题会联系起来,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影响心灵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因此,它会逐渐引起代谢障碍,生长发育问题,甚至同时出现身体和精神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物质的丰富,水果、冷饮、含化学物质的饮料、空调充斥着正在发育的孩子,使他们更加隐形,加重和诱发他们的身心问题。

当一个发育中的孩子出现脾胃虚弱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时,不仅会导致语言发育等问题,还会导致语言发音器官等方面,因为缺乏正常的锻炼而难以正常发育。所以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各种机能,相应的发育迟缓、停滞,甚至倒退、缺失等发展障碍。

这种发育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孩子生理的器质性病理,容易造成。在现代医学检测下,常被误诊为儿童生理的先天性问题,如脑神经发育障碍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心理学,而心理学是可以影响生理变化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些孩子有先天的病理问题。

所以,简单易懂。在身心问题的分析中,中医理论对于自闭症的寻因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脾胃,在中医辩证理论中,属于阴,容易充满阴阳两虚。另一方面,阳虚也会引起阴盛。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容易导致孩子自发出汗或出汗。所以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脾胃,让身心发育中的孩子经常处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小儿脾胃问题引起的自汗、出汗,其实可以用非生理学来解释。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随着病理症状的出现,脾胃难以吸收消化,出现代谢问题,更容易导致,因为体内积水或代谢缓慢,影响血液生成和正常循环,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甚至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它还将导致心理,情感,行为和智力的发展,和发展。

脾胃的问题,尤其是对语言发育的影响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一旦脾胃下降,也会因为脾胃而被剥夺肺气,出现语言障碍。所以脾胃功能的问题完全可以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育,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和发育。

所以从理论和现象上看,完全有可能诱发孩子的自闭症,以及生理、心理等问题。如果遇到与其他因素的巧合,无疑会大大增加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

如果单从自闭症现象或症状的角度来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自闭症的问题不仅难以获得医学论证,也难以得到合理解释。但如果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很容易发现自闭症形成的问题更多。

中医理论,在疾病康复方面,主要是基于宏观整体的辩证治疗。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种疾病都可能因为打破整体平衡而导致其他器官的疾病。所以反过来,自闭症的辩证康复也是如此。

中医的治疗原理,或者说康复,本质上不属于治疗性质,而属于调理手段。因为,在调理或康复的概念中,中医主要是辅助身体自身机能达到间接的改善或恢复生理机能,使身体获得健康。

中医和西医的这种康复观念有着本质的冲突和区别。因为,西医疗法,重在机械化、分解化,哪里难根治,哪里能切断,就放弃。

当然,中医和西医的实际冲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决定谁好谁坏,因为客观上,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而自闭症,在辨证诊断和病因寻找方面,与中医的辩证思维相似。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医涉及躯体疾病,而自闭症主要涉及心理、生理和神经系统问题。由此可见,虽然中医和自闭症的辨证模式相同,但自闭症的辨证和康复远比中医对生理疾病的诊断和康复困难。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与心、肺、脾三个重要器官的发育密切相关。其次,还有肾脏和肠道的问题。这五个因素不协调,就容易导致气短、懒惰、精神行为和生理病理问题。但是,其实至于自闭症的问题,一般来说和孩子的肾功能关系不大。

发育中的孩子内脏器官的功能会直接反映在他的言语和行为上,以及他的心理情绪上。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似自闭症的症状。比如懒言、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孤僻等。

但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生理机能和思想情感,而儿童的一切都处于发育形成期。所以可以看出,这种情况虽然也出现在成年人身上,但是对于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就大不相同了。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自闭症专业人士,了解中医基础知识是绝对必要的。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中医关于自闭症的一些有针对性的理论。

五脏藏精藏气藏魂。根据藏象理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中心,属于五脏。

心、肝、脾、肺、肾、五脏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即化生和谐,藏精藏能,称为肾藏。五脏功能各有分工,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生命。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和情志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心的主要功能是控血藏神。心主血脉,藏神之功,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心满意足,君主之官,生命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宰。心脏的生理特点是阳气占优势,阳气明亮。

脾在身,合肌,主四肢,窍为口,花在唇,心为思,液为涎。脾胃为表里。脾在五行中属土,为阴之最阴,对应长夏之气,旺于四时。

肾在体,骨、髓、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涎。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和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人体整体生命功能的体现,五脏生理功能正常,人的精神活动也正常。

心藏神,肺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来来自五脏之精,生,喜,怒,悲,畏。所以,情志活动是由五脏分别管理的,比如心喜、肝怒、脾思、肺忧、肾畏。但是过度的情绪会伤害五脏的精气,比如怒伤肝,喜悲,思伤脾,悲肺,怕伤肾!

自闭症和中医理论主要涉及食物、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在三岁前就有症状。三岁之前,孩子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或发育的状态。所以把浅薄的生理本质作为食物转化的理论。所以很容易看出,食物对于孩子三岁前的发育尤为重要。

其次,社会物质进步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迁徙、留守、父母生活压力的转化、代际支持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个体儿童身心空间的狭小和动荡。另外,空调、冷饮、水果、必要的疫苗等。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蔓延到每个家庭和孩子的生活中。种种现象都属于社会进步,高质量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孩子不自然的成长模式。

最后,主要是生态环境问题。空气中,尤其是现代食物已经处于与自然生长快速分离的状态,导致各种化学残留被发育中的儿童间接和直接吸收转化,作用于基因定向发育或发育。

这种食物、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的作用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狼孩和蜂王的故事中。只有这三个因素可以直接改变狼孩和蜂王的基因,在后天的环境中,物种会迅速且不可逆地变成同类中的异质生命形式。

三岁前的孩子,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相对脆弱敏感的状态。因此,无论是食物、温度、环境、教养方式或性格,还是其他身心事件,都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孩子潜在的发育隐患。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主要维持全身的发育平衡。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要直接和间接支配身体的五大系统,通过支配身体的影响间接影响心理精神和情绪行为的发育或发展。

脾胃在阴阳学说中属于阴,容易充满阴阳两虚。五行上,属土,能育万物。婴幼儿和儿童相对容易出现脾胃阳虚和阴虚。这也是婴儿对热不敏感,容易出汗的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是生理上的,但正因为如此,也非常容易引发病理上的问题。随着病理症状的出现,脾胃难以吸收、消化和运行代谢问题,容易导致体内水湿停滞或代谢缓慢,进而影响血液循环,进而会逐渐蔓延到机体的发育,甚至直接影响到机体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或发育。从而间接导致心理、情感、行为、智力的发展和发育。

脾胃问题对语言的影响尤为突出。即一旦脾胃下降,健康的成年人就会被剥夺肺气,从而导致语言困难。因此,脾胃的功能和健康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育,间接影响其个体其他方面的发育和发展。

所以从理论和现象分析来看,完全有可能诱发孩子的自闭症,生理和心理问题。如果恰好与其他因素重合,无疑会大大增加自闭症的群体发病率。因此,从自闭症现象或症状的角度来看,似乎简单而难以合理化,冲突难以理性认知,难以逻辑论证。但是,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和论证,我们很容易发现,自闭症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还是有一定的对应规律和逻辑发展演变过程的。

中医疾病康复理论是根据宏观整体微观辩证的原则实施治疗方案。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可能通过打破整体平衡而导致身体或其他器官的疾病。另一方面,在康复治疗上还是一样的辩证。

中医的整个治疗过程或康复手段,本质上不是治疗性的,属于调理康复的概念。因为中医在调理或者康复的概念上,主要是通过培养和辅助身体自身的机能,来间接对抗疾病或者调理恢复。在这一点上,中医和西医的康复理念有着本质的冲突和区别。

中医的整体康复模式符合自闭症康复的原则。因为自闭症看似有很多症状,相对单一独立,但发现它的很多症状都与身体、疾病、心理、精神环境有关。中医在辨证论治疾病的过程中还发现,疾病看似简单的症状,往往在内部相互作用,导致其中只有一种症状可能影响或存在于身体的其他器官或部位。

所以自闭症在这方面类似于中医的辩证思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医主要涉及躯体疾病的范围,而自闭症主要涉及躯体疾病、神经系统和心理的范围。单从这一点来说,虽然中医和自闭症有相似的辨证模式,但实际上自闭症的辨证和康复难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医对生理疾病的诊断、康复或治疗。

自闭症儿童在很多方面都与心、肺、脾、三脏密切相关。二是肠道问题。如果四者不和谐,就容易导致气短、懒惰和精神行为问题。至于自闭症,一般来说和肾关系不大。

从生理上讲,自闭症儿童与内脏器官中的心、肺、脾关系很大,其次是胃。心肺脾功能失调,容易导致语言、知觉、睡眠、心理情绪行为问题。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身体、运动、睡眠、情绪等问题。

在发育中的儿童,内脏器官功能的健康和平衡会直接表现在外部言语行为和心理情绪上。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儿童自闭症的症状。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思想情绪和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很容易地根据自己的身心感受,在自我调节中恢复平衡。

所以,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专业的康复工作者,了解一些中医基础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

附:中医五脏理论(来自百度中医文库)

脏腑是指胸腹腔内组织致密,能贮藏、分泌或产生精气的器官。《苏文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藏精不泻,满而不实。”灵枢本藏:“五脏者,故藏灵、血、肉、魂者。”根据藏象理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内外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脏腑是指胸腹部组织丰富、致密,能贮藏、分泌或产生精气的器官,即心、肝、脾、肺、肾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统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膜也被认为是脏的,所以也叫六脏。五脏的生理特点是化生藏精,能藏神,故称“神藏”。五脏功能虽各有分工,但又相互协调,* * *与维生过程相同。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精神情志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心脏是五脏之一,位于胸部,两肺之间,膈肌之上,由心包保护。它圆圆的,尖尖的,像一朵未开放的莲花。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管血管,藏神。因为心脏的主血管和藏神功能支配着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所以满足于作为“君主之官”、“生命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宰”。心脏的生理特点是阳明。

心在体内与脉相合,光华在面,窍在舌,志在乐,液在汗。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心脏和小肠,分别为表里。心在五行中属于火,是阳中之阳,对应自然界的暑气。

肺位于胸部,一左一右,覆盖心脏。肺分叶,左边两个,右边三个,* *上五个。肺通过肺系统(气管、支气管等)与咽喉、鼻相连。),所以喉咙被称为肺的门户,鼻子是肺外的孔口。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气呼吸,行水,切脉,节。肺气的基本运行形式是宣本降郁。肺在五脏中占据最高的位置,覆盖所有的脏腑,因此被称为“盖华”。肺娇嫩,不抵御寒热燥湿的侵袭;肺与鼻、皮毛相连,与自然关系密切,易受外邪侵袭,故称“娇气脏”。

肺在体内与皮肤结合,花在发,窍在鼻,志在悲(忧),液在泪。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同属于肺和大肠,表里不分。肺在五行中属金,是阳中之阴,对应自然界的秋气。

脾位于中焦,膈下,胃的左侧。苏文《太阴阳明论》说:“脾胃以膜相通”。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和控制血液。脾胃共居中焦,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布精微食物的主要器官。人出生后,生命活动的延续和精气、气血、津液的化生、富集,都有赖于脾胃的精微,故称“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提升。脾太阴湿土,又是水液的主要运化,喜燥恶湿。

脾合体内肌肉,主四肢,而窍为口,口在唇,思在脑,涎在液。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同属脾胃,表里不分。脾在五行中属土,为阴之最阴,对应长夏之气,旺于四时。

肝脏位于腹腔内,横膈膜下,右侧腹内。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排泄和储存血液。《医案临床指南·肝风》中有一句话,肝以阳代阴。肝的生理特点是升本活跃,郁则喜达,故称“刚脏”。《论苏文陵兰秘典》说:“肝者,将军之官,使计也。”

肝在体内合筋,其光在爪,其旨在窍,其志在怒,其液在泪。胆属肝,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同属肝胆,为表里。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对应自然之春。

肾脏位于腰椎两侧,一个在左侧,一个在右侧。《苏文脉要精微论》说:“腰、肾居。”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精、藏水、藏气。肾被称为“先天之精”,因为它储存先天之精,控制生殖,是人类生命的起源。肾精为肾气,分为阴阳。肾阴和肾杨灿支持、促进和协调全身的阴阳,因此肾也被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导致刺痛,又称封精。

肾脏结合体内的骨骼,产生骨髓,并打开大脑。其旺盛在发,其窍为耳二阴,其志为恐,其液为涎。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是肾和膀胱经的络脉,分别表里。肾在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阴,对应自然界的冬气。

中药应用

1.五脏是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五脏作为一个整体,主要表现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整体性,以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相互作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体、五颜、九窍、百肢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代表了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可以包含在这五个系统中。具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眼爪)、心系统(心脏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和肾系统(肾毛)。这五个系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通过经络的沟通和气血的流动相互联系的。五脏功能的协调和相互利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五脏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利用的动态平衡关系,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五脏功能之间相互补助、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关系。五脏中,心是主导因素,心主五脏。明代以后命门学说兴盛,对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肾为百器阴阳之本”的学说。

此外,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和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人体整体生命功能的体现,与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是由五脏的精气转化和滋养的。比如《灵枢·本经》说:“肝藏血,血藏魂...脾藏营,营藏心...心存脉搏,脉搏存精神...肺藏气,气藏神...肾藏精藏神。”所以苏文玄吴明气把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入五脏:“心藏神,肺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最初是由五脏之精演变而来的。《苏文饮杨颖香大论》说:“人有五脏,以发喜怒哀乐。”因此,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管理,如“心定喜”、“肝定怒”、“脾定思”、“肺定忧”、“肾定畏”。但过度的情绪会伤害五脏的精气,如“怒伤肝”、“喜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论苏文的阴阳应象学说)。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人体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人依靠自然环境生存,人类生命活动的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身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会有相应的反应。所以《灵隋书录》说:“人与天地有关,与日月相应。”把人体和天地放在同一个系统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是藏象学说的第二个特点。

藏象理论应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时、五向、五气、五化与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对应统一。例如,就季节气候而言,“五脏应接四时”(《苏文金匮严阵》),五时之气相互联系,如心接夏气,肺接秋气,肾接冬气,肝接春气,脾接地方气(《苏文六解藏象论》)。所以就有了“春以温气养肝,夏以热气养心,夏以祁龙养脾,秋以凉气养肺,冬以藏气养肾”的养生原则。

五脏中气的虚实强弱与四季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比如春季肝气旺盛,冬季肾气旺盛。所以春季常见肝病,冬季常见肾病。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四季之时,养生要调,用药要用。春季要有利于肝气的释放,冬季要有利于肾精的储存。另一方面,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相对来说,春季肺气较强,夏季较弱,长夏较强,冬季较强,所以疾病的预后也不同。如苏文《论藏气之法》说:“病在肺,冬愈多,冬愈不愈,夏不如,长夏不死。”

就局部地区而言,藏象学说根据五行的特点,将五方与五脏进行比较。比如东方属木,负责生发,对应肝气;南方属火,主生长,与心沟通,等等。这个比喻有一定的科学内涵。不同地区的气候、水土、饮食、居所、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和发病倾向也不同。比如江南湿热,人体宽松;北方干燥寒冷,人体密集。

由于整体观察、类比思维等思维方法的运用,以及“重道轻器”、“重无轻有”的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藏象理论也从宏观、功能、外象等方面把握脏腑的特点。因此,有必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藏象理论的内涵,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发展。

2.五脏的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征的差异作为区分脏腑的主要依据。五脏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藏精。如苏文《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藏精而不泻,故饱而不饱。”简要总结了五脏的生理特点。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饱”,强调的是五脏精气要保持满,但必须是循环散而不是平淡;唐·王冰指出:“本质是完整的,水谷是真实的。五脏藏精,所以满而不实;六腑不藏精,乃受影响,故实而不可满。”五脏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来说,病理上“多病为虚”,治疗上“五脏要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