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种植技术
茯苓种植技术:选址与整地
茯苓种植地点应为10 ~ 25?山坡适合。黄沙土为最佳土壤,粘土和砾石土不适宜种植和连作。选地后,深挖时要清除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要用杀白蚁剂进行土壤消毒。茯苓接种前1次,打碎土块,彻底去除杂质。
准备好材料
茯苓的生长要靠松树提供养分,所以茯苓的栽培要以松树为基础。在生产上主要分为两种:干材栽培和树桩栽培。
1.干木材制备方法
将直径大于12cm的不合格松树砍伐(或切去取料后留下的头尾),削去其部分枝条,在树尾留叶,然后用铲子根据树的大小铲去4 ~ 5根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间留4 ~ 5根两指宽的树皮,从上到下不应有断痕。留下的树皮叫铅(俗称铅?留筋?)。10 ~ 15天后,树干晾干至出现裂纹后,锯成70 ~ 80 cm的段,并按?嗯?字形堆放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用草料覆盖木垛,在垛周围开排水沟,在地面撒上杀白蚁剂。
2.树桩制备方法
秋冬伐松树时,选择直径大于12cm的树桩,用1围起来?彻底清除5m范围内的杂草和表土,砍伐灌木,深度约0.8m,露出树桩和树根。然后铲掉树桩上的四根树皮,留下四根两指宽的引线。最多留4 ~ 6根露在地面,其余剪掉。树的根也要三面剥皮,左右各留1指粗的引线,根长1 ~ 1.5m..上述工作应在去年冬天进行。
接种疫苗
1.疫苗接种季节
茯苓春秋两季接种。春种从清明到长夏进行。桂南、桂东南和桂西气温回升较早,清明前后接种较为适宜。桂北、桂西北应在长夏前后接种。秋天,气温差别不大。茯苓可以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还是鲜茯苓(菌核)?种子?繁殖后代。菌种用小块松木装瓶(塑)灭菌,加入适当的培养基,接种茯苓原种培养后,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的繁殖是选取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用竹刀切成皮重0.1 ~ 0.15 kg的片,作为繁殖材料进行接种。
接种前,在整个种植区沿坡面方向开坑,深20cm,宽40 ~ 50 cm,长度视坑长而定。将地窖底部稍微整平,撒上杀白蚁剂并与土壤混合均匀,将那段木头沿斜坡放入地窖。先放两段。接种菌种时,先用尖刀把两块木头的上半部分切开才能生长?宽度=150cm?10
Cm,用镊子将瓶中有菌丝的松木片取出,平铺在木块之间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或松叶,再放上一片木块(若两片木块重量大于20kg,则不放第三片木块),覆土10 ~ 15cm。要接种鲜茯苓,在木头上端锯几个地方,贴上鲜茯苓,用手轻揉轻压,盖上土。树桩接种是在树桩上凿2 ~ 3个新孔,然后在新孔处分别接种菌种和鲜茯苓,盖上松片和树叶,覆土15 ~ 17 cm,坑面堆成龟背形。
田疃管理
1.接种后7 ~ 10天可长出白茯苓菌丝。这时要检查每个地窖的细菌情况,及时补缺。1清晨,露水未干的时候,到种植区看看。如果地窖里的木头上有茯苓菌丝,说明地窖上的土是干的,没有露水。如果窖上有露水,说明木材上没有茯苓菌丝体。从地窖挖土,发现端木下段已长出白色菌丝,有茯苓气味,可鉴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无菌茯苓皮,每隔7 ~ 10天再检查1次。如果第二次检查仍未发现茯苓菌丝体,可打开地窖,将1切片从其他有菌切片中取出,转移到无菌的地窖中。或者把没有接种细菌的木块全部挖出来,晒干水分,重新割开剥皮口,再接种细菌。需要注意的是,茯苓接种约1个月,木材表面看不到菌丝。此时,大多数菌丝已经在木材中生长。茯苓接种后1个月,未见到基部菌丝,误认为真菌未上,将木材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接种7 ~ 10天后,如发现白蚁,应立即在白蚁或蚁道喷洒杀白蚁剂进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瘢痕疙瘩)后,如发现茯苓露地,应及时栽培,雨季注意排水。
收获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 ~ 10个月成熟。将收获的茯苓堆放在室内有遮挡的地方,用稻草盖紧?出汗?5 ~ 6天,然后摊开晾干1 ~ 2天。水分蒸发后,再堆起来,用稻草盖紧5-6天,去皮(或先将鲜茯苓皮剥掉),放入蒸笼蒸至透心,或加水煮至透心(煮时换水3-4次,以水变黑时换水为标志)。拿出来用尖刀割?宽?厚度=4cm?4cm?0.5厘米见方。然后把白块和红块分别放在竹席或竹帘里,盖上1张白纸,放在太阳下晒干,直到完全干透。注意经常翻动它们。如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能用明火烘烤,以免茯苓片因烟熏而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茯苓1人工栽培技术茯苓的气候生长发育条件和生存环境
1.1生活环境
茯苓喜温暖干燥,适宜海拔700~1000米的阳坡(坡度一般为10~35度)。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含砂量30-70%,土层薄,通风量大,土层厚度约1米,略呈酸性的白沙土和红沙土较好,PH值6-7最佳。禁止使用杂木地、火烧地、溪旁湿地、良田、黑土地、地下水和水。高含砂量和通气能刺激菌丝生长,形成菌核,有利于提高茯苓产量。
1.2水分
茯苓要求旱地、松林,菌丝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5 ~ 65%,容易造成菌丝死亡。所以种植地点要选在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的向阳山坡,避免潮湿和淹水。
1.3温度
茯苓菌丝体可在20 ~ 30℃的地下生长,最适温度为25 ~ 28℃,在0~C的低温下不会冻死,在35℃的高温下也不会很快死亡。冬季低温会导致多孔菌生长缓慢,35℃以上高温会造成菌丝死亡;气温变化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刺激菌丝形成孢子。
1.4照明
茯苓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菌丝体和菌核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土壤中生长,对漫射光不敏感,但强光直接照射会杀死菌丝体和菌核或抑制其生长。
2接种期和生产期的选择
2.1接种期的选择
根据菌丝对温度的要求和寿宁气象站(海拔820米)5、10、15、20 cm土壤温度的统计,并根据我县月温下降率,计算出海拔500 ~ 1100米20em的月平均土壤温度。最适接种期为6月、9月、6月,次适接种期为4月、5月、6月、6月、6月、6月、6月、6月。海拔800 ~ 1100 m的6 ~ 9月为最适接种期,其次为5月、l0和L65438+10月。最好选择接种期合适的晴天。由于菌丝生长旺盛期可提高土壤温度3 ~ 5℃,我县海拔500?700mlg地区应避开7、8月份的高温期,海拔8ID0m以上地区应避开7、8月份的极值时间,避开高温。燃烧细菌?现象。根据我县20 cm地温的统计分析,全年不可能出现0℃以下的冻害,这对菌核生产是有害的。另外,从我县各月日变幅统计来看,日变幅较大,有利于刺激菌丝生长成菌核,全年都有菌核产生。
2.2人工凌场的版图深度
接种后覆土过深,土壤温度低,不利于菌丝和菌核的生长。覆土过浅会导致岭场土壤温度上升过快,可能是高于35 ~ C的高温导致的烧窖?现象。如遇强降雨,土壤可能被冲走,使松树裸露,阳光直射损伤菌丝和菌核,同时可能造成雨水坑?坑泡?现象,危及菌丝的生存,所以一般覆土深度约为15-20 cm。
2.3适宜的种植高度
高海拔低温要有全天日照,低海拔高温要有半天日照,主要是控制适宜茯苓生长的温度条件。海拔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茯苓菌丝和菌核死亡或抑制其正常生长。茯苓接种后需要4吗?生长成熟需要12个月。从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县海拔500-600米地区7-8 cm和Q 20 cm的土壤平均温度都在26~C以上,最高温度很容易超过35~C,不利于茯苓的生长。海拔11000米以上土壤20era平均气温不利于茯苓生长,故我县种植海拔为700-1000米。
3凌场管理中的气象措施
3.1茯苓怕水怕旱。每次雨后,都要检查茯苓场。如有积水或水土流失,应立即清沟盖窖。如果地窖里有杂草,应该小心清除。
3.2茯苓接种后约四个月开始结痂。茯苓当年9月65438+10月和次年3、4月长势旺盛,会裂地。这时候就要经常检查了。如有裂缝,应及时覆土,避免雨淋、风吹、日晒对茯苓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