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是什么药?
别名:艾草、艾叶、艾草、艾草。属于菊科蒿属植物,学名艾叶。
形态特征:
地下根茎多分枝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5 ~ 120 cm,茎直立,圆而有角,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开花时茎下部叶枯萎;中间叶不规则互生,具短茎;叶片卵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为假无托叶,裂片卵形到披针形,边缘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绒毛,背面灰绿色,具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部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花头无柄,多数密集成总状花序,总苞密被白毛;边缘花为雌花,7 ~ 12,常不发达,花冠较薄;中间是两性花,10 ~ 12。根据品种不同,颜色有红色、黄色或淡黄色。瘦果长方形,有毛或无毛。
分发: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和蒙古。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陕西、甘肃都有分布。适应性强,一般生长在路边旷野、草地。只要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它就生长,但在潮湿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得更好。
药性:
艾草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到端午节,人们总会在家里放艾草“辟邪”。枯萎的植物浸泡在水中消毒止痒。妈妈们经常用艾草水洗澡或熏蒸。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艾叶具有气血、驱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和祛痰作用;止血和抗凝血作用;镇静和抗过敏作用;保肝利胆等。艾草可以作为“艾草茶”、“艾草汤”、“艾草粥”等食谱,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前段时间非典流行的时候,很多人用艾条燃烧后的烟来进行空气消毒和预防。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日前,在南洋曹国科技发展公司举办的一场关于艾草(叶子)的座谈会上,翁、谢海洲、傅士元、梅全喜等中医专家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较早认识和应用的中药药物之一,艾草的药用价值远不止于此。
艾蒿又名艾叶、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广东省中山中医院院长梅全喜介绍,艾蒿用于治疗疾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艾叶的治疗。
历代本草都记载了功效和用法。在盛产中国优质艾叶的湖北周琦,还流传着“你家有艾叶三年,不用来当大夫”的谚语。当地也有许多家庭种植和收集艾叶。孟子说,“七年病需三年养”,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艾叶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药物之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附录中有两种用艾处方:焦汤艾和白烨汤。前者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细胞堵塞、宫寒引起的不孕症,艾叶温宫止血;后方出血不限,中医临床仍常用这两方。艾运用艾灸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和《灵枢经》中都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梅全喜说,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是通过内服和针灸来治疗疾病,在很多文献中也有通过熏制艾叶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记载。如东晋的《五十二病方》、《肘急方》等更早的医学著作就记载了艾叶的熏蒸治疗。在古代,人们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雾具有防病避邪的作用,但现代研究证明艾烟具有防病避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许多致病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对艾叶的研究更加深入。在化学成分方面,发现艾叶不仅含有挥发油,还含有鞣质、黄酮类、醇类、多糖、微量元素等有机成分。药理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和免疫功能。在临床应用上,艾叶广泛用于治疗崩漏、痛经等妇科疾病,以及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感冒等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