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阴虚证的辨证论治
肝肾阴虚证主要有三组证候。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可选用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大补阴丸、滋水清肝饮、滋水生肝饮等方剂。
1.肝肾阴虚,虚热失调。
症状:头晕、耳鸣、眼睛昏花、畏光、视物模糊。治疗:滋肾养肝明目。主方:杞菊地黄丸。食谱:枸杞子、菊花、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每味药煎服,取汁300毫升,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或制成丸剂。
胁痛加川楝子、赤芍、郁金;腰膝酸痛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如果下午出现潮热,加入知母、鳖甲、龟板;如果你看到牙痛,加入栀子、白芍和赭石;眩晕时加入鹿角霜(熔化)、龟板(熔化)、龙骨、牡蛎;如果看到雀盲,吃甘阳丸(羊肝、当归、木贼、蝉蜕、遗精);遗精加知母、黄柏、煅龙骨;对于经前期患者,加入女贞子和旱莲草;痛经患者加附子、郁金、川芎;对于闭经,加入丹参和菟丝子。
2.肝肾阴虚与真阴不足
症状:腰酸腿软,头晕耳聋失眠,遗精自汗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治疗原则: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方:左归丸加减。处方:熟地黄、山药(炒)、枸杞子、山茱萸(制)、川牛膝(酒洗蒸)、菟丝子(制)、鹿角胶(粉碎,炒珠)、龟板胶(切碎,炒珠)。先将熟地黄蒸成糊状,加蜂蜜制成药丸,大如梧桐树。每次服用100粒(9克)以上,食用前用沸汤或淡盐水送服。也可水煎,用量按原比例递减。
若真阴下跌,虚火上火,骨蒸潮热,手足发热,则本方去除枸杞、鹿角胶,加女贞子、麦冬滋阴清热;若火照肺,加百合润肺止咳;晚上热骨蒸,加入地骨皮清热除蒸;如小便混浊,加茯苓,利湿渗湿;大便干燥,去菟丝子,加入肉苁蓉润肠通便;若多汗,加黄芪、浮小麦,益气固表。
3.肝肾阴虚,阴虚火旺。
症状: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脚膝热,或口渴饥饿,舌红少苔,足脉多而有力。治疗:滋阴降火。主方:大补阴丸。处方:熟地黄(酒蒸)、知母(酒浸炒)、黄柏(炒棕)、龟板(炒)。每味药为末,猪脊髓蒸熟,蜂蜜炼丸。每次服70丸(6-9g),与空心咸白汤同送(现用法:上为细粉,猪脊髓适当蒸熟捣碎;炼蜜,混匀,制成丸,每丸重约15g,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盐水或煎服,用量按原比例减少)。若阴虚严重,可加天冬、麦冬润燥养阴;阴虚盗汗者,可加地骨皮清热除蒸;咯血吐血,加墨旱莲、仙鹤草、侧柏叶凉血止血;遗精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山茱萸止遗精。
(2)外部治疗
1.药物的外用
将枸杞和吴茱萸捣碎,敷于胁肋或涌泉穴。
2.按摩
用指尖在肋骨下轻揉65,438+00分钟,然后用大鱼际、大鱼际按摩肾俞、肝俞30 ~ 50次,再在背部轻轻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