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医院特殊科室
医院是临床医学博士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设在院内,设有5个科室,45个教研室,承担着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
江苏省医院整形烧伤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科室,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医生14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4名,硕士2名。科室成员为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多发伤、复合伤急救与治疗组委员,江苏省整形烧伤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理事,修复重建分会秘书长、常委,南京市医学会医疗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六省一市烧伤学会会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组织工程与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江苏省医院整形烧伤科拥有先进的烧伤治疗吊床、Zimmer电动去皮机、烧伤专用浸泡设备、烧伤用重型电子体、皮瓣多普勒血流仪、磨皮机、红光治疗仪、电动负压吸脂机。拥有专业的摄像室和独立的门诊美容手术室及手术设计软件系统。
医院科室名单内科心血管科呼吸科内分泌科血液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神经科风湿免疫科感染性疾病科肿瘤科皮肤科普通内科(普通内科)妇幼心血管科(普通内科)外科麻醉科ICU骨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普通外科肝脏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整形烧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乳腺科(普通外科) 老年病科老年ICU老年CCU老年肾病老年心血管科老年呼吸科老年神经内科老年消化内科老年内分泌科老年综合病房老年诊疗体检科康复医学科妇产科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妇女保健科儿科和儿童保健科急诊中医针灸科临床心理科医技药学检验科放射科介入放射超声诊断科病理科核医学营养科输血科HLA检验科、 放疗科、诊疗中心、胰腺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肝移植中心、康复中心、重症监护中心、冠脉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司法鉴定所、江苏省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南京医科大学(原感染性疾病科)成立于1954。 在著名热带病理学家徐本谦教授和陈仲瑛、贾复忠、王、唐宝元、黄祖虎、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常见重大传染病的诊治、临床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被评为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
目前,感染性疾病科设有发热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年门诊量近4万人次,专家常年坐诊。病房设两个病房,床位50余张,每年出院病人1200余人。住院患者中有近一半是来自外地,包括外省市基层医院的疑难危重患者,充分体现了同行的认可和信任对科室医疗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升。除了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水平外,我科近年来在发热待查、严重感染、各种肝病、多器官衰竭的诊治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取得了一些突破。成功抢救了多例复杂感染、重症肝病患者,如重症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合并脑脓肿、肺部感染、病毒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甲亢合并重型肝炎等。这些疾病的成功治疗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提高了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和科室的学术地位。
如今的感染性疾病科设施精良,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安静温馨的病房、先进的重症监护室、功能齐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按GLP标准建设的细胞治疗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新配备的感染与免疫实验室,为感染性疾病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室床位50余张,近三年门诊人次近4万,每年住院人次1万。有多位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专业人员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省333项目研修生1人,江苏“兴威工程”重点人才1人,博士或硕士13人,其中8人曾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留学。
感染性疾病科是我国高校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我省最早的内科感染性疾病博士学位授予点,SFDA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抗感染专业。也是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承担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多层次高等医学教学任务。学科于1997被批准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1被批准为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江苏省传染病重点学科。
该学科以各种肝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特色,选择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开展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细胞生物治疗、重症肝炎综合治疗新疗法的建立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核酸疫苗的研发,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基因疫苗实验室共同成立“中美疫苗研究中心”。江苏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有职工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50人。全年开出门急诊处方65438±0.66万张,完成TDM监测565438±0.68张,报告ADR 946例。
该学科在全省率先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建立了江苏省第一个药物静脉摆药中心。我们先后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办公室和门诊药物咨询台,开展临床药师工作,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最佳给药方案,承担新药I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协助治疗药物临床监测、临床药物评价、新药试验和疗效评价。本学科获得卫生部科技基金2项,江苏省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1,江苏省卫生厅9项,南方医科大学4项。江苏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有博士和硕士项目。工作人员71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3人。现有实验室总面积为2500M2。
本科室是江苏省政府支持的“江苏省医学诊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开展近800项常规和特殊临床检查诊断项目。2002年被确认为当时江苏省唯一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实验室)。近年来获得研究课题6项,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2项,独立或参与获得省级成果奖2项,主编著作10部。每年发表30篇学术论文。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成立于1962,高达教授兼南京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顾为副主任,许钦安为附属医院第二副主任。科室成立之初,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轮流派医技人员到科室开展日常病理工作。1965新增技术人员2人,1972新增居民1人。1977年,许勤被任命为保卫处处长,人员不断增加。1984年夏天,开平被任命为副主任。1988后,樊琴被任命为副主任,主任至今。
病理科是南京医科大学授权的临床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点。目前在编人员26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8人。近年来,每年完成手术病理检查40000余例,细胞学检查1000例,TCT 1500例,免疫组化2000例,快速冰冻诊断2000例,病理会诊5000例,尸检20例。承担省级以上项目5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2部,获省级以上奖励2项。近年来,病理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培养省内外高级医师100余人。自2007年以来,我部已接收了10多名实习生和技术人员。营养科隶属于医院医技科室,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营养教研室。从事临床营养多年的首席营养师、副首席营养师、营养师、营养护士10人。负责医院营养治疗、门诊咨询、教学和科研。
多年来,营养科在加强科室基础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不断进取创新,承担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肾脏疾病、肝胆胰疾病、手术前后等各类患者的营养咨询工作,根据病情提出营养治疗方案,开展营养教育,为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对重症、疑难和器官移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在健康意识日益加强的当今社会,应利用科室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展营养与慢性病干预研究。设立营养门诊和专家门诊,为各类有营养需求的人群提供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作用。输血科成立于2003年,已从单一功能的血库转变为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科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实施和指导,保证供血、储血、配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实施。监测和预防输血传播疾病;负责全院临床血液会诊;开展造血干细胞单采、血浆置换等治疗性输血和造血干细胞研究。
目前输血科占地200平方米,设有储血室、血型室、配血室、治疗室、送血室、资料室等功能室。现有工作人员12人,均经过输血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毕业于医学和检验专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其中硕士2人,本科7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近年来,输血观念更新,大力推广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比例达到90%以上,远超卫生部卫生司三级甲等医院要求(血液成分70%)。我院年用血量654.38+08多万毫升,居全省第一。我科为临床提供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悬液、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输血科包括广州路本部和江东北路河西分院,均提供24小时临床服务。
目前服务项目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和效价测定、交叉配血、输血前常规检查、疑难血型鉴定、新生儿溶血产前实验室诊断、自体输血、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等。我科在江苏省率先引进进口抗人球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和血型自动采样系统,建立了全方位的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输血的信息化技术和水平在江苏省和华东地区处于先进水平,不仅保证了常规用血安全和稀有血型、疑难病例的安全输血,而且作为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单位之一,完成了数十名志愿者捐献前的动员采集工作。
输血科现任江苏省临床输血委员会主任委员。2001至今,承担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学术院校2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正在与森林执法和治理组织开展国际合作。来自德国乌尔姆大学的血型专家WA就“Rh(D)阴性的基因分型和遗传分布”的研究课题。承担了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科临床输血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其他医学院校的实习教学任务。
输血科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完善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全方位加强质量和学科建设。为临床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服务。超声诊断科成立于1982年6月1,2001更名为超声医学科。科室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副教授3人,讲师3人,硕士3人。* * *超声临床医师15人,其中研究生5人,在读硕士4人。预约挂号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主护科和介入治疗及护理工作。现任主任胡建群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影像医学系硕士生导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小器官及周围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腹部超声专业组副组长。王会宁副教授为南京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叶新华副主任,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任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骼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介入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京医科大学影像系超声诊断科也是省级超声医师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影像本科、专科、高级医师320学时的教学。承担省级课题4项,主编或编著超声专著15部,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十五”期间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3项,获医院诊疗新技术一等奖、二等奖、鼓励奖。独立获得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南京医科大学创新基金1项,院创新基金3项,参与项目多项。每年除了完成腹部、浅表小器官、外周血管等常规任务一万多项外,还进行各种囊肿的穿刺、引流、减压、硬化治疗;超声引导穿刺药物治疗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炎:肝癌的无水酒精治疗,肝脏肿瘤的微波、射频超声引导治疗,各种肿瘤的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及肝移植术中、术后形态及血供观察等新技术、新项目。腹部及小器官超声承担全省会诊任务。超声医学学术水平一直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1,心脏电生理技术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介入诊疗研究:成功建立缺血性心脏病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开展干细胞移植干预研究;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和心内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数及其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居国内前两位。三维标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应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3000/Navx)研究心律失常的病理基质和电生理机制。根据动态矩阵标测原理,设计了窦性心律下线性消融的新策略,显著提高了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并建立了隐性Brugada综合征和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新诊断方法。
2、缺血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诊疗技术。
缺血性心脏病的生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国内较早开展了腺病毒介导的VEGF165、血管生成素-1生物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制备并获得抗心肌肌钙蛋白I单克隆抗体,获得国家专利2项和1二类新药证书。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我国较早开展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独立设计并完成了微创导管自膨式三叶主动脉生物瓣装置的制备,设计并完成了可在左心耳自动定位的封堵器,获国家专利2项。
3.心血管疾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
心肌炎和心肌病的病因病机研究:1986江苏省心肌病研究基地成立,国家心肌病研究协作组已经成立。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功能的研究:证明内皮收缩因子是一种扩散性和传递性物质,其作用靶点之一是血管平滑肌;发现白藜芦醇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膜增生。
4.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
研究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多因素综合干预在人群水平的防治效果;组织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级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参与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流行病学研究经验。[2]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需要,普通外科在器官移植、微创外科、胰腺外科、乳腺外科等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肝移植技术
2005年,江苏省肝病外科中心成立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被卫生部挂牌。包含2个病房,100张床位,1个实验中心,形成了对临床和科研的有力支撑。成为国内能够独立开展活体肝移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之一。已完成活体肝移植79例,是全国完成例数最多的单位之一。目前已有4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接受了活体亲属肝移植治疗,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研究最系统、最深入的单中心病例报告。迄今为止,已有4500多名患者因肝癌接受了肝切除术。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50.4%、33.3%,60余例患者存活超过10年。
2.腹腔镜技术
建立首批中华医学会认证的内镜外科技术培训基地。先后开展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脾切除术、胃肠肿瘤根治术、甲状腺切除术、全甲状旁腺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岛素瘤切除术、胃底折叠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门奇静脉断流术等多项手术。已成功开展ERCP和EST 4000余例,在手术的复杂程度、多样性、质量和数量、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均居国内前列。
3、肿瘤射频治疗技术
围绕RFA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电极优化、图像组织对应和实验方法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射频肿瘤治疗仪,并于2005年获得国家批准批量生产和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是国内首批将该技术应用于肝癌、肺癌、肾癌、颅内肿瘤治疗的少数单位之一。协助神经外科在国际上首次应用RFA技术切除常规手术无法切除的巨大颅内血管瘤。“射频灭活实体肿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2006年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4、胰腺疾病诊疗技术
“胰腺疾病诊疗中心”是全国五大胰腺外科中心之一。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岛素瘤切除术、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胰体尾切除术为省内首创,均为国内先进。作业数量和质量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内首次开展胰肾联合移植,国内先进。作为主要合作单位,参与了“十一五”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
5、乳腺疾病诊疗技术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微转移研究居国内同行前列,开展“乳腺癌干细胞”和“新胞苷脱氨酶hDCA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功能”研究。申请了“乳腺癌干细胞分离新方法”和“骨转移动物模型”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首创了微波凝固治疗乳腺肿瘤的新技术。国家十五重点项目“早期乳腺癌规范化保乳综合治疗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已完成。1.支气管哮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几十年来,该科一直专注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对哮喘气道炎症机制及无创诊断和临床干预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显著:“支气管哮喘患者β2受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支气管哮喘诊疗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中国医药科技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参加国际研讨会10余次。近8年来,我们率先组织了“南京哮喘之家”防治哮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外省的难治性哮喘患者来我们门诊或医院就诊。
2.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成立于2001,购置了多通道睡眠监护仪、PTT睡眠呼吸监护仪、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仪、配套伺服自动气道正压通气机等国际先进设备。每年成功诊治睡眠障碍患者1000余例,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获得国内外奖项10,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承担省级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睡眠与呼吸障碍国际研讨会2次。本科室在该领域的技术特色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干预治疗的系列研究。该领域的医学和科研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
科室在呼吸道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诊断率和治愈率高。尹凯生教授是全国抗感染组成员,华东地区肺部感染协作组副组长。2003年非典期间,尹凯生教授担任江苏省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黄茂教授担任江苏省内蒙古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成绩突出,均受到国家和省政府表彰。本系主编的《非典型肺炎防治》获得国家图书奖和《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受到广泛好评。主持抗感染新药临床研究42项,全部顺利获证。近年来,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进行了实验研究。
4.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肺动脉高压作为从COPD到肺心病的关键病理生理环节,是影响COPD预后的重要因素。参加过国家“1035”子项目6项,江苏省科技厅项目“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治疗研究”(2000051)。* * *发表论文40余篇。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获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赛克勒博士年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二等奖。
5.呼吸内镜的诊断和治疗
该科在全省较早开展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纤维支气管镜替代胸腔镜诊疗、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胸腔镜诊疗、纤维支气管镜下高频电外科。2007年获江苏省卫生厅项目“纤维支气管镜支架肺减容术在肺气肿模型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呼吸内镜中心被卫生部评为国家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现设有两个病房(70张床位)、门诊部、急诊科、神经生理实验室和临床神经病学实验室(脑脊液细胞实验室)。每年收治各种神经系统问题患者1000例,门诊治疗70000余例,急诊抢救近1000例。本学科在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方面,有许多显著特点。负责江苏省重大招标项目“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BS2006007)中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流程、脑卒中急救规范、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大量疑难杂症得到成功诊断和治疗。目前,该学科可开展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脑血流超声检测、肌电图(含单纤维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磁刺激诊疗等技术。此外,还开发了颅内压实时检测、小脑顶核刺激等新技术。部分技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设备仪器总值400多万元,有效满足了临床医疗需求,保证了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水平。
目前学科拥有优秀的学术梯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诊断与技术研究、头痛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特点及医学方法与技术的应用等。培养了50多名博士、硕士,是江苏省重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