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书的人生经历
前后他的诗词歌赋都写得很漂亮。比如他的《昆虫十赋》中,从眼前的小蝴蝶、小蚂蚁,迷上了,横扫万里——蜂:义重,官勤,勤。积香入世间,酒便年轻。假春分小米,真王晓班花。特室腰细,不是楚宫唯一的夸耀。“蚂蚁”:百万人挤,丸在奥运区。生而有之,则俱有之,立而有之,则俱有之。应对雨水,阴阳相合,旋天旋日。胡玮炜对美食的渴望也有助于世界变傻。《萤火》:初秋火淡时见,夜明艳阳。疏帘可出入,草明。黑暗空白,飞点太清。随缘分手以来,我读了很久。“鱿鱼”:谁知道怎么再赏鱼,游行这种大观?以书为命,古已有之。粗略覆盖一千篇文章容易,远程传输维度难。蚕丛受不了了,他嘲笑儒家的冠冕。《蚯蚓》:黄昏空寂,各走各的路都是阴天。虽然有弯腰的痕迹,但来源是无意的。侯的风格是沉稳的,他的禀赋是深厚的。目前来看,轻松、愉快、持久。.....明明观察过蚂蚁打架,蜜蜂酿蜜,秋虫唱歌,却大笔一挥,写出了俗世生活,什么君臣大义,百万兵马,楚宫细腰,都在小虫世界里栩栩如生,令人大开眼界。最亲切温暖人的是《章鱼》这首诗。后半段,他悄悄和章鱼哥聊了几句,给它讲了自己的读书心得:“粗中有细,难于上青天”;他对着鱼微笑。鱼吃饱了笑,作者认真学习后笑...诗人优雅善良的心态自然流露。
自然,他的读书生活是丰富而孤独的,他的诗《夏是事》讲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感受。有云:寂寞久矣,心情轻如云。风易竹院焚香,蕉窗先闻对枕雨。许多疾病都熟悉草药,夏天对茶的渴求也令人陶醉。笑到最后,诗人和睡魔不一样。他的编年史诗很宏伟,但留下的太少了。我不知道李国杰选择诗歌时发生了什么,但他只保留了几首。他在光绪十五年正月写道,举行回归政权仪式,诏令赏赐大人紫缰,并赠诗祝贺,即用翟先生的原韵:照鞍尚苍劲,我已见紫鞭悬于中。使典敢拜制,中兴也念老臣之功。我很荣幸能获得冯丹的荣誉,我希望我能对此充满期待。但祝圣朝久剿武功,衣在镇拨帝风。天下中兴除了感念清廷之恩,也不忘旧臣之功。主要是希望“回归政治”后的清廷能“抑武久矣”,不打仗,真正让天下太平。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历史的吟唱和对古诗的怀念。大概是他在江南参加乡试的那一年。从考场出来后,他顺便参观了南京和合肥的名胜古迹。面对六朝故都的废墟和长街上的矮亭,他感慨万千。他一口气写了50多首古诗,讲的是朝野故事,豪门兴衰,唾手可得。如:《教台》:等一千弩过河,足下攀百尺。我不羡慕过池教水战,但是我想的很直,保卫大海,回击潮水。将军总雕弓,铁佛迎回殿。秋风吹草黄昏,簌簌仍带箭声。《别离桥》:汉军之歌始为悼词,千年之桥犹存。银烛双行将入酒,红妆剑解赏恩。离别宴泪难耐,草如邀某些魂。你恨的不止一条小溪,还呜咽到黄昏。《秦淮渔歌》:新严嵩杜莎魏娘,红板桥低画舟。渔笛声似柳,繁华世界凉。《牛头冒烟》:废宫草自年已枯。只有青山的两个角在,还有淡淡的六朝烟。“昌赣故里”:长干部连着小干部,庙堂相对,蔚为壮观。绿野千户,后人是谁?《来燕》:厅中无王谢客,厅前燕子依旧归来。爱得深沉,主难以割舍,羞于飞向他人。.....这些诗既显示了他的才华,又融入了他的历史观点,可见他确实接了不少案头工作。
但他中奖后,考场运气并不好。1886年,他以尹生的资格去北京参加宫廷考试,但是失败了。虽然没有被记进士,但成绩也不错。他被朝廷选为内大臣,并被授予戴华凌的称号。这种称号只是表明一个人的资格,并不等于实际授予,往往属于“候补”身份。因此,李景书实际上只取得了四级官员的资格,仍住在父亲在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门里好好学习,准备明年的考试。
1895年,李鸿章奉命赴东方议和,李景书要求随父前往。李鸿章不同意,要他安心在家复习功课,“命他试礼。”但当时李鸿章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成为国难当头的众矢之的。势利的考官讨厌他,李景书也跟着讨厌他。据说他的试卷已经进入录取档案了。记名打开,考官一看是李鸿章的儿子,就把他的卷子扔了出去。李景书没想到父亲在考试中的“轻”会如此感动——文章早已入围,“准优质”,但考试主持人与李鸿章有仇,会在李鸿章倒霉时毫不犹豫地向你扔石头。于是他偷偷改了李景书的论文,很容易被他写出来,于是李景书又默默无闻了,心情自然更加低落。不久后,听说父亲在马关遇刺身亡。我很震惊。我想去参观,但不允许我去。我只能独自哭泣。人生的前三十年是他父亲成名和整个李家兴旺发达的时期。按说,他慷慨大胆,但他在夏天和冬天都很节俭。他的作品里没有狂言,但他永远是悲伤压抑的,在时世艰难的时候永远在心里,和当时某些打板球的纨绔子弟绝对不一样。他的后人在他的《向星》中告诉他:“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乱世兴衰之源,都仔细研究过,尤其是现朝的轶事,即使正史野史,也完全参考了。”这不是一句空话。
母亲赵常年患有肝病。多年康复后,她遭受了剧烈的疼痛。这时,李景书总是侍候在侧,品尝汤和药物,尽力减轻母亲的病情。他到处打听治病的方法,有一次听说这种病只有用自己儿子的肉和药才能治好。李景书信以为真,真的从自己手上割下一块肉,放在母亲的中药里煎熬,献给母亲。可惜母亲的病情并没有好转,最后在1892去世。李景书心碎了。每次念及母亲的恩情,他都会伤心地哭,每次哭的时候都会喘气,以至于经常晕倒,吃了很大的亏。李景书真正为清廷做过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1896年他父亲奉命出使英法德俄时,清廷记着李鸿章当年的高远之役,特诏让李景书和李随行。李兼任翻译,加三衔,以参赞的名义随行。李父子的行程达数万里,历时半年多。无论走到哪里,李景书总是作为他父亲身边的高级保镖,为他提供几个星期的餐饮和生活。
回国后仍在家闭门读书,韬光养晦,对阵营漠不关心,超然于现在的评价,亲朋好友见他远离官场,又是个书生,不敢轻举妄动卖私。庚子年间,北方兴起义和团,烧洋楼,杀洋人。在八国联军进京之前,慈禧太后一边急忙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方,一边把“十二道金牌”送到广州,要求李鸿章立即北上收拾残局。当时,李景书正带着他的家人逃离混乱,返回南方。当他到达南京时,他没有到达岸边。他听说父亲已经到了上海,于是赶紧掉转船头,再次奔向上海。当他到达上海时,李景书坚持要和他的父亲一起北上。眼见北方一片混乱,李鸿章不忍儿子跟他一起受苦。此外,李景书没有多少年的外交经验,所以他最好不要去,所以他必须留下来。1901年秋,李鸿章与十一个国家的使节谈判结束,人倒了,住在贤良寺,咳血。李景书急忙带着长子李国杰前去探望,而李鸿章却卧床不起。李景书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孝子。他天天伺候父亲,白天不愿意吃饭,晚上也不注意。他连续50多天脚不离身,依然每天烧香,宁愿做自己的一代。
这一年11.7,他的父亲不堪长期的劳累和疾病,却去世了。李景书非常痛苦,他有意识地没能挽救他父亲的生命,这实际上是他儿子的无能。他想为父亲而死,但被家人说服放弃了。但从那以后,他的身体垮了。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哭泣,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流汗,烧肝烧肺,渐渐地就死在神里面了。自觉死亡,在1902二月11写了遗书,说明自己很担心,很担心家人,等等。一个星期后,他也和父亲冼一起去了。此时距离他父亲去世只有一百天了。他的乡亲们感受到了他的孝心,直隶总督周浩、按察使杨世英陈述事实,请李鸿章的继任者、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表扬。清廷也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两宫后妃虽刚“归死”,一切未定,但也对其善举大加赞赏,并允许其载入国史《孝经传》。他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头衔,他的长子李国杰又继承了这一头衔。最后,后来人们把他葬在合肥东乡,离合肥只有二十里地的李氏家族故里茅岗(这里的“茅岗”就是今天安徽肥东县的扎龙岗)。其墓位于今肥东县马岗村永带,但经过十年文革,不知能否幸存。
李景书的文笔优雅而富有感情。手书的《涟源日记》十一卷,是他人生最后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北京贤良寺老父亲身边所见所闻,以及他一生中、日常生活中最后的事情,这些都不曾为世人所见,也不能在他的家庭内部阅读。从民国到解放,清朝的遗物虽然过时了,但都是老祖宗的遗产,他的后人一直藏着锁着。说起这十一卷本的《涟源日记》,李景书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后,又出了一个大乱子,让他的后人一度非常紧张。那是十年浩劫初期,上海的造反派整天烧着打着上街“扫四老”。这本日记在他的孙女边惠清(李余良的妻子)手里,他的家人当时住在威海路旁边的升平街。为了全家人的安全,老太太亲自处理了不少李的旧事,而这本写给祖先的《涟源日记》实在舍不得烧掉,于是想办法偷偷寄到南京,因为大儿子李道兵和孙子都在南京,所以南京的“情况”肯定比上海好。谁知道南京也不安全?大学毕业后,李道兵在南京电力部门做高级工程师,现在头上戴着一顶“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他一生都很谨慎。父亲去世后,他和二哥李导?三哥李导?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个月都会把一部分工资寄给妈妈,因为妈妈要生活,还有三个弟弟妹妹要读书。他从来不对母亲的话说“不”。作为长子,是“传家宝”的责任。但这一次,面对这个“祖传遗产”的热包,他真的犯了大愁。他知道自己的财产迟早会被抢走,把这个包裹留在家里就是一颗准“定时炸弹”,说不定随时会出事。最后,他的妻子蒋进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寄给她在常州的家人。她家有个亲戚,是叛军首领,在外面很活跃。造反派是专门抄别人家的,没人会抄他家的。把这包《涟源日记》寄到他家不是万无一失吗?这真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好办法。从来没有人动过《涟源日记》,它至今仍保存在李景书的后代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