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药用种苗产业有什么特点?
1.一些大宗药材的栽培品种大多也存在几类混杂退化问题。比如中国的栀子品种有六种类型,麦冬是由三种类型组成的混合类群,全国各地产的薏苡品种也很多。
2.中药材科研育种薄弱,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少。这与药材的栽培和引种历史较短有关。同时,药用植物多为多年生植物,选育品种要兼顾药用有效成分、外观等因素,给育种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大多数药用种子种苗的生产仍处于半原始的自然采集状态,没有完善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严格的种子生产技术。种子生产只是药材生产的副产品。
4.药用种子的包装和加工基本没有挑选、包衣等规范;销售也非常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屡见不鲜,虚假广告和信息比比皆是:管理非常不力,药用种子和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质量标准。
总之,在种子产业化的五大部分中,药用种子只在良种引进、生产和育种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其他方面很少涉及,药用种子的产业化程度还很低。
药材种子和种苗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重点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经过多次地方和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基本弄清了大部分中药材特别是常用中药材的来源。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药材种子存在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998立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建立普通中药材原种场;65438-0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常用中药材种质资源优化”项目。九五期间,在“建立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项目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种子和繁殖材料要达到纯度和发芽率的要求或标准”,即“研究建立符合GAP的中药材种植规范”。“十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研究。
这将极大地促进培育优良中药材品种的发展;一些有远见、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也开始与科研单位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从事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生产,这也有利于种子选育、繁殖、推广一体化和药用种子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