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厚的介绍。
吉林市背靠长白山,面向辽阔的松嫩平原,位于松花江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长白山的很多资源,比如木材、人参等特产,松嫩平原盛产的粮豆,都要以吉林为集散地运往外地。正是因为吉林处于如此重要的交通位置,清朝康熙帝于1676年(康熙十五年)下令宁古塔将军迁都吉林,称之为“吉林将军”,“以树筑城,依河而居”,为侵略俄国做准备。经过明末清初近百年的发展,吉林已成为柳条边陲第一重镇。聪明的牛金玉看到了吉林便利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于是在小东门开起了牛车店,经营油盐烟麻。这是牛家的第一个企业。清末民初。当时松花江上木筏众多,船来船往络绎不绝,使得小店的生意十分红火,兼营的油盐烟麻店也随之扩大。1797(嘉庆二年)正式定名为“元圣卿”。说有两层意思:一是期望企业发展繁荣;第一,他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有“生”字。长子是牛云升,次子是牛萧声。从侧面看“盛”字,也是“牛”字。以后以“元盛清”为基础,衍生出很多“买卖”,只是字号中间多了一个“盛”字。从此,牛家在吉林商界的名气越来越大,被称为“船厂牛家”,并列为“华北四大世家”之一,与当时的陕西康佳、沈阳郎家、河北刘佳齐名。1829年(道光九年),牛金玉去世,企业由他的儿子牛云升和孙子牛华林凭着决心和细心经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881年(光绪七年),牛四十多岁就去世了,他庞大的家业和众多企业的管理重担落在了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肩上。好在总公司“元盛庆”及其关联企业都有得力的经理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牛家只做赚钱人,不直接参与经营。牛子厚11岁出家,13岁出家。他接手家族企业时,牛家的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他的“盛”企业也在不断扩大和发展。当时,吉林有20多家“盛”企业。早在1877年(光绪三年),吉林的城墙就由木墙改为土墙,并开辟了北街等街道。这期间牛家出了一大笔钱,此时“元生庆”从小东门搬到了北街。据吉林省图书馆保存的《纪悠边兰》记载,1911年(三年),牛家有两家用钱“买卖”的店铺,占当时全市店铺的九分之二。典当行六家,占全市典当行的六分之一;杂货店三家,占八分之三;二级批发店,占九分之二;中药店,占十分之一;粮米店,占四分之一;客栈一家,占十分之一。此外还有油、盐、烟、麻等杂货。,牛家企业也有高档百货,如丝绸、绸缎、各种面料、狐狸、水貂、皮草、山珍海味等。、金银交易及器皿珠宝加工、中药材、瓷器、陶器、砖瓦、大米、木匠店、点心店、鞭炮店等。,甚至发展到金融业、典当行、银行。此外,牛家还经营着养猪场和养鸡场,还自办了一个渔场。牛家的经营范围几乎涵盖了居民所需、官员士绅所享的一切。吉林市内除了开很多企业外,吉林附近的集镇也有油坊、炒锅,如乌拉街、化皮厂、茶路、大绥河等。牛家在哈尔滨、长春、四平、沈阳、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山海关、唐山、天津、太原、济南都有业务,在北京等地开设了分公司。以长春为例,资料显示,1884年(光绪十年),吉林大商人牛子厚在长春市北街开设“和盛”钱庄,资金300万吨;在南街开一家“顺生和”银行,资金240万官帖。哈尔滨有“振盛恒”、“益生功”、“东升九”银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商会选举产生了20名“宰相”(会长)和* * *理事,其中赵喜喜等6人在牛家“盛”企业当选理事,占理事总席位的三分之一。此时,牛子厚的长子牛·张寒已从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留学归来,他的儿子也参与了许多官方活动。在吉林商会选举中,当选为“主任助理”(副会长)。由此可以反映出牛家“盛”牌企业在吉林商界的实力。企业越来越多,经营越来越大,牛家雇佣的“伙计”也越来越多。有多少人没有被查出来?但那时候经常有人说,元盛清的大掌柜孙玉堂,真的有本事管两千多人!按当时吉林市2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20户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在名为“盛”的企业就业。这应该是保守估计。到牛子厚的时候,牛家已经富商三代了。牛家资金雄厚,以“盛”为字号的企业有着多年的经营经验和积累的商业信誉,拥有较为完整的专业团队。总之,牛家的商业规模、经营范围、财富之大,在前民国乃至近代吉林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当时说牛家去北京不喝别人的水(因为到处都有“生意”)。还说清廷一次性向牛家借了70万两银子。
商业是牛子厚的主要业务。他是很多“盛青”企业的司库和老板,但不需要参与直接的经营活动和具体管理。他就是负责牛家所有生意的“元盛清”大掌柜。在“元生情”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个大掌柜。第一个刘守清,河北人,从17岁80多岁去世,一直在刘氏家族任职。首先,他掌管上海的分号,然后他把它交给刘芸,然后他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分号,成立了“元生庆厨房”(银行)。后来,我来到吉林,成为负责所有“盛”字号的总经理。第二个刘芸是河北人。第三个店主是孙玉堂,河北省阜宁县人。他做了30多年的店主,有买卖所有牛的实权。每年年底,全国各地分号、专柜的店主都从吉林的“元盛清”那里拿到报账。每三年为一个会计周期。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分号、支柜店主将带着账目、清单到吉林报各自的总号,再汇总到“元生清”总号。这些活动一般由大掌柜孙玉堂主持。像“恒盛庆”、“宝生堂”、“庆生后”这样的大买卖,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的大掌柜也应该是孙玉堂领导的。作为司库,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和决定以“盛”为名的企业的设立和关闭,决定各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命及其“股份”的增加。在牛子厚的经营过程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投资机械修理部,二是投资“毛亨”火磨坊。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被入侵的沙俄帝国军队摧毁后,由清朝钦差大臣武大创办的吉林机器局,于1911年(宣彤三年)改为专门的军械局,下设机器修理部,修理枪炮,生产子弹,并以此招收商股。因为牛子厚有一个爱好,喜欢机械和摆弄枪支,他投资了它,并作为一个“调音师”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之后,他放弃了他的股份。正在修建中东铁路(1897 ~ 1899)的时候,一个朋友劝说,中东铁路的建成可以帮助卖面粉,建议开一个火磨。因此,牛子厚和于德龙银行经理温子普共同建造了毛亨火工厂。中东铁路建成后,实践证明,霍默的经营十分萧条,而牛子厚对现代工业企业的经营一窍不通,甚至连新式簿记也不懂,于是他把自己的股份交给了温子普。这两项商业活动都是心血来潮,而不是牛子厚的刻意行动。
从鸦片战争到前民国,东北的货币制度极其混乱。在市场流通中,既有白银,也有货币。白银也有大小锭和银“洋”,重量和颜色不统一。钱更复杂。战车里有岗位,店铺里也有岗位。此外,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官私银行和钱庄也发行硬币或收据。特别是日俄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长期激烈争夺和金融侵略,使得原本混乱的货币体系更加混乱。硬币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和货币兑换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也给理财的商人创造了很大的发财机会。所以,投资金融,成立银行,几乎成了富商、大亨们一致的投资选择,牛家也不例外。比如吉林市的源盛庆出纳,北京的源盛庆炒菜房,长春的利盛和、顺盛和钱庄,都是以经营货币为主。运营币有很大的利润和投入,但由于政权更迭,风险也很大。当时俄国银行发行的纸币流行于中国东北,民间称之为“羌邮”。相对于地方军阀银行发行的“票劵”“官帖”,币值稳定坚挺,牛家“买卖”量大。1917165438+10月7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一举成功,《羌帖》一夜之间成为废纸,给牛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进入20世纪后,牛子厚逐渐将管理权交给长子牛张寒,自己退居二线。面对日益艰难的商业经营,牛和元盛清大掌柜孙玉堂更热衷于商业投机,铤而走险,以求盈利,扭转被动局面。但每次事与愿违,我们都要关闭几家企业,卖掉几家事务所来套现。一开始家庭是一个大事业,并没有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很难回到过去,走了下来。在1929至1930期间,牛张寒卖出大豆,并通过电话做空。这笔钱是由吉林永恒观音钱透支支持的。当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豆价格下跌,吉林永恒观音钱公司限期收回贷款,牛家无力偿还。永恒观音钱公司本想夺牛家的“盛”“买卖”之名。面对这场灾难,牛子厚非常愤怒。这时,时任吉林办事处参谋长的Xi·QIA向牛家提出了建议。因此,牛子厚同意将他的小女儿牛张树嫁给西恰做儿媳妇,条件是西恰为吉林永亨官银提供一笔通融。吉林永恒管查封了牛家“盛”字的大部分“销售”。经查,牛家清偿了私人债务,并将企业基金会连同1,000余套房屋一并交给永恒观尹倩用于还债。牛家保住了自己的房子和个体企业。从此,经营了100多年的牛家退出了商界,大名鼎鼎的牛子厚也退出了吉林商界。1931“九一八事变”后,牛子厚的三个儿子失散了,家人也失散了。
在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转变过程中,由于牛子厚在管理上缺乏创新,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没有投资于现代工业。虽然他财力雄厚,商号众多,曾经辉煌一时,但在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最终土崩瓦解。
牛子厚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富有而善其德”,而且乐善好施。牛家的救济并非始于,而是“老章授意”的。他的父亲牛华林,老实善良,不善言谈,却乐于做好事。捐赠巨款支持公益事业。对于穷人来说,往往是“夏天给衣服,冬天立个粥”,让穷人愁眉不展地来,欢天喜地地走。在牛子厚这一代,情况甚至更糟。在吉林市开设“粥棚”,免费给穷人送粥;捐资修建了“凌云寺”;创办“黄三俱乐部”(盲人聚集地);对那些没有亲戚或理由的穷人给予慷慨的帮助。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为了解救挨饿的市民,他曾在前门外设立粥场,发放粥饭。由于他乐善好施,市民们对他赞不绝口,“牛任山”的名字家喻户晓。清朝光绪皇帝和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分别向牛家赠送了“乐善好施”的牌匾。永吉县令送来一副对联,称牛子厚“与人无争,修天下,应* * *松江流走;如果你富有,尽了力,你就会感恩救灾,扶贫济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