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台北,现代生活散文

家乡是味道浓的时候。

俊男美女在屏幕上夸张地大喊:“这太好吃了。”觉得又可爱又搞笑。到了台北,发现台北人对美食真的很热情。接待我的台北MM递给我一大杯奶茶,甜甜一笑:“全是糖和奶,想吃就别怕胖。”

新光三越的各种美食店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大多只是噱头。尝过了新鲜,终于怀念起台北的老味道了。夜市那些老店都有这样一种时光停滞的味道。牛肉面摊开了几十年,半筋半肉的大块新鲜牛肉熬制的沸汤底清香扑鼻,配上带筋的面条,还有一点胡萝卜、青菜、小葱,真的很好吃很香,嘴里还有淡淡的甜味。我最喜欢的是中药炖排骨,汤煮的新鲜排骨,还有当归、黄芪、枸杞、甘草等十几种中草药。文火熬制几个小时后,中药的苦味被过滤掉但淡淡的药香味还在,使它变得光滑而温暖。难怪各个电视台推荐的红纸已经陆续贴在泛黄的墙上。

至于饭后甜点,是年轻人的最爱。像雪一样的小冰粒被刨冰机碾碎堆成小山的形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红豆、爱玉果冻或珍珠,最后浇上一勺浓浓的红糖汁作为点睛之笔。红糖汁里淡淡的药味弥漫在碎冰里,加上红豆的香甜和爱玉珍珠的柔软,华颂的入口沁人心脾,甜甜的。还有绿色的凉茶摊,各种草茶,冬瓜茶,磨骨露,芦荟汁...都是正宗的古味,可惜肚子太小,只恨不能一一品尝。

台湾省人特别喜欢用“古风味道”这个词来形容食物的传统古风味道,也可以理解为“怀旧味道”。越成熟越懂得旧时光的美妙滋味,就像越老越怀念家乡的美好。这也是为什么饕餮之徒梁实秋先生说“故乡是味道浓的时候”。

搭捷运参观台北

接近一个城市并看到它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方便的方式也许是乘坐公共交通。在台北,由地铁和地下铁组成的捷运是关系最密切的公共交通之一。

大概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频繁接触,台北的故事似乎总是和捷运有关系。吉米用大彩笔讲故事,失明的小女孩坐地铁从一个陌生的车站到另一个车站,“寻找心中微弱的光”;痞子蔡的小说里,女主角会骑着摩托车在捷运站门口等下班回来的男主角。捷运站人来人往,是故事发生的好地方。

喜欢台北的捷运,玻璃明亮,空间宽敞,一路风景好。车厢内,年轻干练的白领们低头认真地看着报纸或杂志;还有年轻的男女学生,穿着蓝色的校服,背着书包,一脸灿烂地互相笑着。而专门为行动不便的人设置的深蓝色兄弟会座位,即使在上下班高峰期,也总是空着,等待合适的人。

当然,台北捷运站的设计也可以看出花了不少心思。台大医院站内的「手的组合」雕塑,展现的是救死扶伤的仁者精神,生命是如此的坚强与温暖。中正纪念堂站采用民国设计,站口是一个小院,铺着深蓝色琉璃瓦;在昆阳站的大厅玻璃上,有一组旋转木马。当行人经过时,他们会播放优美的音乐。原来,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里,小小的捷运站不仅卖着去目的地的车票,还为行色匆匆的乘客提供了温暖。

上车,下车,走那些复杂交错的捷运线路,最后深夜到达。风很凉,站在站台上看着末班车开进来。MP3里,斯蒂芬妮在唱:“我听到地铁和人山人海传来的风”,这首歌是台本作者易嘉阳写的。我在想,在一个城市里,谁遇见谁是最美的意外。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好书店。

大概每个爱读书的孩子小时候都幻想过拥有自己的书店吧。就像梵高说的,“在我心里,我总想画一个暮色中的书店,有着黄色和粉色的外表,就像黑暗中的光。”所以当我在暮色中遇见诚品书店的时候,我欣喜若狂,但更多的是梦想成真的不真实感。

作为一家理想主义的文学书店,诚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推开玻璃门,书店的布局明亮开阔,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咖啡香。欧式简约的设计,有着沉稳优雅的基调,那些排列整齐的书籍,都沾着中国古典的墨水。书店按分类分成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之间用斜坡或楼梯连接。到处摆放着长条凳和布艺沙发,展台上未拆封的精装书被方正地摆放着,供读者阅读。一切都像私人图书馆一样温暖。在台北这个下雨的星期天,我选择抱着书坐在干净的实木地板上,度过这样一段漫长而宁静的时光。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信息越来越即时,网上书店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还有一些书店从业者,抱着理想,固执地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像诚品书店的店员,大部分都是年轻的男生或者女生。笑容干净清澈,还有点羞涩。但是一说到我喜欢的词,我就忍不住激动起来。眉眼间难掩喜悦。我真的很喜欢这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