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镇社会

17年(1928),成立蒲东县委。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的阴影下,* * *制作党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地下进行的。中国制片人党党员林俊曾以当教师为掩护,在张江闸西北的杨家镇从事该党的地下活动。

民国37年(1948)4月,* * *党员邱等3人受组织指派,在漳江门以南成立* * *郑阳小学分校漳江镇委员会,进行秘密活动。

1949解放后,张江镇行政体制几经变动,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壮大,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03年底,张江镇共有基层党支部(总支)54个,党员2580人。

1958至1999,张江公社(乡)、孙小桥公社(乡)分别召开了11次党代会。

2001 12年2月5日,张江镇和孙桥镇市“退二建一”,于2002年10月5日、6日召开了张江镇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张江镇第一届委员会。

张江镇党委下设组织人事、纪检、宣传、统战等部门。负责培训干部,教育党员,监督检查党员干部和基层党支部,开展各项党务建设,协调做好侨务宣传工作。

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工会、* * *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积极参与张江镇两个文明建设,开展各种活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解放后,党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特别是从4月1957到2月1958的“整风反右运动”;

1963年3月至1966年7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5月1966至6月1976,开展“文革运动”。

1978十月中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早在封建时代,镇上富裕的民间乡绅就有聘请文人为师教导子女的私塾。镇史中最早记载的敦仁义学,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秦炳谦等人创立的。清末废除科举,建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长仁乡艾相桥乡绅艾承熙、吴大本创办私立郑阳小学,为川沙县第一所小学。民国时期,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1949年,全镇初中1,小学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迅速发展。

到1965,全镇有小学26所,中学5所。“文革”初期,学校教育受到冲击,部分教师遭到审查批评,学生串联外出,学校一度处于半瘫痪状态,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张江镇在+0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教育战线秩序混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育质量得到恢复和提高。同时,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全镇中小学校舍和设备基本得到更新改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相继落户张江。

65438年至0990年,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农村人口逐渐向集镇转移。根据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合并村校,调整学校布局。到2002年底,村里的学校都合并了,只剩下薛莹小学。

成人教育从解放初期的青少年扫盲,到70年代的群众学习政治文化,再到80年代以学历教育、基础教育和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为主的成人学校,逐步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方向发展。乡(镇)政府设立教育委员会,统筹管理全镇范围内的教育教学工作。2002年,张江镇成人学校被授予“浦东新区千校百万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建国前,镇上医疗卫生事业匮乏。当时只有30多名私人开业医生,其中大部分是中医。位于陈晖路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分娩依靠的是老方法。除了少数人接种了牛痘疫苗,其他疾病没有预防措施,死于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新生儿破伤风、难产、产褥热。汉家荡、大雁荡地区血吸虫病猖獗,患者众多。由于医疗咨询费用高,劳动人民因贫困就医困难,封建迷信盛行,求神拜佛,贻误病情。解放初期,张江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左右。

镇内环西府的庄氏儿科传了七代,从1850开始行医至今已有150多年。庄氏后人医术高明,在浦东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制定了“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妇幼保健和健康检查。同时,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张江镇饮用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据有关统计,1989年张江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26岁,其中男性为73.13岁,女性为80.16岁,比解放初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21世纪初,张江卫生院骨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