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医的四气五味吗?

中医四气是指中医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代也称四性。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四气中的寒、温是两种本质不同、相互对立的主要药性;但是,温与热、寒与凉本质上是一样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同药性。暖仅次于热,凉仅次于冷。

药物的四气与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关。能缓解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凉药,如黄芩、板蓝根等。能缓解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都是温的或热的,如附子、干姜等。

另外,还有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指的是感冒、寒热不明显,作用中等的药物。有些微寒微温,但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药物的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甜、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代表药物的不同功能和应用,是药物功能的重要标志。另外,有些药物有淡或涩的味道,属于五味,所以还是分为五味。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的味觉和感觉有关,二是基于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药物的五味不是一个简单的味觉概念,而应被认定为药性理论,与药物功效的应用密切相关。所以古籍记载的味道有时候和实际味道不符。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物在作用上有相似或* * *相似之处。

1、辛:辛类药物具有散结、行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或气滞血瘀证。

2、甘:甘味药有补、调和、急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并有解除急性疼痛、调和药性、解毒药的作用。

3、酸:酸类药物有收敛、收涩作用,多用于治疗出汗、腹泻。

4、苦:苦药有泄燥的作用。腹泻包括导泻,如大黄,适用于热引起的便秘;泻下,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升的哮喘、咳嗽;清热,如栀子,适用于热心烦。燥即燥湿,分为苦寒、燥湿,苦温、燥湿。中医还有一句话,苦能强阴。

5、咸:咸药有软坚散结、止泻作用,多用于治疗疤痕、麻痹、痰多、成瘾。

6、淡:淡味药有利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