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豇豆的功效与作用
(救荒本草)
别称:杨娇、豆角(《药林汇编》)、芸豆、稻豆、芸豆、长豆角、裙带菜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解》,豆科)、浆豆(《贵州民间验方汇编》)。
来源是豆科植物豇豆的种子。
植物型豇豆
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无毛或近无毛。托叶棱形,渐狭和锐尖在两端,并且附着在基部的茎上;3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菱形,两侧小叶斜椭圆形。花序短于叶,着生2 ~ 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钟形,无毛,皱缩,萼齿5,披针形;花冠蝴蝶,淡紫色或黄白色,旗瓣和翅瓣有耳,龙骨瓣无耳;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柄,花序顶端具髯毛。荚果长20 ~ 30厘米,下垂;种子肾形或球形。花期从6月到7月。结果期为8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
这种植物的根(豇豆根)、叶(豇豆叶)、荚壳(豇豆壳)也都入药,每一种都有专文详述。
收集秋天的果实,当它们成熟时收获。
化学成分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脂肪油、蛋白质、烟酸、维生素B1和B2。鲜嫩的豇豆含有22毫克%的抗坏血酸。
性是甜蜜而平淡的。
①滇南草药:“味平。”
②纲要:“甘、咸、平、无毒。”
(3)本草从新:“甘涩,平。”
经络入脾肾。
(1)《德培本草》:“入太阴经分气。”
②《本草求真》:“入肾入胃。”
功能主要用于健脾补肾。治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消渴,遗精,白带,白浊,尿频。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
②《纲要》:“调中焦,益肾和胃,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止渴、止呕、止痢、利尿、解鼠毒。”
③本草从新:“活血消肿,清热解毒。”
④《医林纲要》:“养心、泻肾、渗水、利水、降浊、升清。”
⑤《四川中医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化积。治肾虚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白带白浊,遗精。”
口服用法用量:煎服或烹煮。
宜忌《应得本草》:“气滞者忌用。”
药方①治消化不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嚼碎吞服,或茸茸用凉开水浸泡。(成都常用草药疗法手册)
②白带混浊的治疗:豇豆、藤菜。炖鸡套装。(四川中医年鉴)
③蛇咬伤的治疗:豇豆、山慈菇、樱桃叶、黄豆叶。外用夯羊毛。(成都常用草药疗法手册)
提醒你:豇豆,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