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的功能
来源是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
植物形态刺桐(南方植被),又名黄槿、提库、孔桐、麻疯树和海桐。
高大的树木,高达20米。树皮灰棕色,枝条浅黄至土黄色,密被灰色绒毛,有黑色圆锥形刺,2、3年后会脱落。3叶复合,互生,或簇生在分枝顶端;叶柄总长度为10 ~ 15厘米;小叶宽卵圆形至菱形,长10 ~ 15 cm。顶部小叶宽度过长,先端渐尖钝,基部近截形,或宽菱形,全缘,顶部深绿色,底部粉绿色,两脉有稀疏毛。顶生叶柄长3.5 ~ 4.5厘米,侧生叶柄短,长约5毫米;托叶2,线形,长1 ~ 1.3厘米,早落。总状花序,长约65438±05厘米,被绒毛;花梗总长度为7 ~ 10cm;花萼呈火焰状,长约2 ~ 3厘米,萼口倾斜,从背面向基部开裂;花冠蝴蝶,大红色,旗瓣长5 ~ 6厘米,翅瓣近等长于龙骨瓣,短于花萼;雄蕊10,两束,花丝淡紫色,长3 ~ 3.5厘米,药用黄色;花柱1,浅绿色,柱头不裂,密被紫色毛。豆荚串珠状,稍弯曲。1 ~ 8粒种子,球形,暗红色。三月开花。
野生的或作为行道树种植的。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省等地。
这种植物的叶(刺桐叶)和花(刺桐花)也入药,每一种都有专文详述。
一年四季都可以收,但是春天比较容易剥。把树砍倒,剥去干皮,刮掉刺和污垢,晒干。
药材干皮呈半圆柱形或板状,长约30 ~ 60厘米,厚约65438±0 ~ 2毫米,外观灰褐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的纵裂和密集的黄色皮孔,边缘不规则,有微突起或扁平暗沉;皮肤上有大的尖刺,尖刺有时被磨掉,可以剥落;底座为圆形或长方形,纵向延伸;内表面黄褐色或红褐色,光滑,有细纵条纹。坚硬坚韧,易纵裂,不易穿越。切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富含纤维。气微香微苦。最好皮肤大,刺多。
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除了干树皮,广西的根皮也同样入药。
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五加科植物龙牙楤木的树皮仍被用作刺桐的树皮。见文章《楸树树皮》。
化学成分树皮含有刺桐生物碱、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含油,含饱和有机酸36.7%,不饱和有机酸(油酸、亚油酸)63.3%,还含有刺桐碱。
药理作用海桐皮水溶液(1: 3)在体外对皮癣菌如毛癣菌、舒氏黄癣菌、铁锈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也有人说刺桐皮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