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表寒证5里寒证6虚寒证7寒证8参考8附件:1治疗寒证的穴位2治疗寒证的处方3治疗寒证的中成药4寒证相关药物1拼音hán zhèng

2英文参考寒证【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总结一下寒证是八大类之一【1】。指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寒证[1]。即寒邪入侵,或阳虚阴盛,恶寒,或畏寒肢冷而温,口淡而不渴,面白,分泌物少而屎多,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是常见的感冒综合征[2]。《黄帝内经·苏文:阴阳应似大论》:“阴胜则寒。”《医心体悟》:“口不渴或假渴,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冰冷,溺溏,便溏,脉迟,亦为寒。”《黄帝内经:论道理》:“寒者热也。”

寒证可分为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实寒证[1]。

4表证又称表寒证[2]。指风寒犯肌表引起的表证[3]。也就是说,常见的症状有风寒束于表,肺卫气滞,恶寒,微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咳嗽,舌红,苔薄白,脉紧[2]。《伤寒医学认识与适应症四字说》:“寒是什么?初访太阳而患伤寒恶寒者,谓之外感。”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潮湿[3]。治疗辛温表证,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葱赤汤、苏星散[3]。

里寒证是指脏腑阳虚,内生阴寒,或寒邪由表及里,表现为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口淡,口渴,喜热饮,小便长,大便溏泄,舌淡苔白湿,脉缓。内寒证指伤寒阴证,即中寒[4]。《伤寒医学认识与适应症四字说》:“什么是内寒?凡伤寒不入阳经而直入阴经,手脚冰凉,脉细者,谓之中寒。”如太阴病理中汤证、少阴病四逆汤证、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4]。内寒证也指慢性病脏腑的内寒证[4]。症见胃脘冷痛,吐清水,大便稀溏,小便长,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缓或细[4]。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如吴茱萸汤、附子理中汤[4]。

6虚寒证是证候的名称[5]。又称阳虚证[2]。指阳虚引起的证候[5]。即阳虚、失温、畏寒肢冷、便溏清、舌淡胖、脉沉缓为常见症状[2]。见《苏文·玄寂原发病型》卷二。遇到症状?少华,食欲不振,热性松弛,小便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5].治疗应以温补为主[5]。选用理中汤、《金匮要略》肾气丸等方剂[5]。

7寒证寒证是证候名称[6]。指阴寒、实证引起的证候[6]。参见《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多为寒邪侵入脏腑,或寒痰湿滞所致[6]。症状有胸腹胀满,身无发热,口干口渴,四肢冰凉或腹痛便秘,脉沉。《伤寒论》解释:“其症为喘息、气短、四肢冷汗、窒息而死,故称寒固。”治疗应该是温暖和内在的。可以选择大陷胸汤,三五百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