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种植有哪些病虫害?如何预防?
水蓼是危害大黄的重要害虫。该虫寄主范围广,为害时间长。从气温上升到7 ~ 8℃大黄发新芽到深秋返青这段时间,它都受到伤害。
何首乌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何首乌寄主植物广泛,可危害蓼科药用植物14种。
①年度生活史。何首乌有四代。一年内以成虫在大黄等蓼科药用植物的枯死植株、叶片和土壤裂缝下越冬。次年4月上旬,气温升至7 ~ 8℃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新芽和新叶。由于越冬成虫寿命较长,其卵期从4月13日延长至5月26日,因此世代重叠。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高峰期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上旬和中旬、8月上旬和中旬、9月下旬至65438+10月上旬。11个月后,成虫陆续入冬。
由于4月份气温低,气温变化大,一代蛋历需要20天左右。后来随着温度的升高,卵期缩短,第二、三、四代卵期为5 ~ 7天。成虫寿命20 ~ 35天,蛹期6 ~ 8天,幼虫期14 ~ 16天。而9月中旬孵化的第四代幼虫期,由于温度逐渐降低,可长达1个月。
2生活习惯。早春,大黄长出新芽,成虫开始取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第一代卵盛期。大多数卵产在阳光充足的床上靠近地面的叶子背面。后来随着气温升高,成虫以植株上部叶肉为食,离开表皮,将叶片吃成透明或小孔状。
成虫羽化后次日交配,次日产卵,羽化后3 ~ 15天内产卵量最大。平均每只雌成虫产卵28.7粒,含卵549.8粒。由于成虫产卵量大,繁殖快,如果不预防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往往会在7月底8月初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孵化后,幼虫先聚集在蛋壳周围为害,潜入叶肉,离开表皮,形成透明的小斑点。3龄后,叶片散生、破损,较老的幼虫啃食叶片形成刻痕或大孔,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大多数成熟幼虫在树叶背面化蛹。
预防和控制措施
①冬季清理田地,焚烧枯叶,减少越冬虫口。越冬成虫未产卵时及时防治。
(2)成虫高峰期,要特别注意第一代成虫的防治。用药种类和方法如下:80%敌敌畏乳剂喷洒1500倍液,虫口减少率90%左右。初春越冬成虫开始活动时,5%甲萘威粉剂防治效果明显。
(2)矮生酸模
鲁梅克斯的成虫和幼虫都咀嚼树叶。成虫嚼叶肉,把叶子吃成许多透明的斑点。在严重的情况下,嫩叶被杀死并枯萎。一是刚孵出的幼虫聚集在蛋壳周围为害,只剩下表皮,形成透明斑点。3龄后则分散为害。老幼虫吃有刻痕或大孔的叶子,在叶子上排出黑色粪便,污染植物。严重时,叶子全部吃光,只剩下叶脉,甚至整株枯死。
①年度生活史。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寄主植物根际13 ~ 17 cm深处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取食新芽和新叶。越冬成虫寿命较长,产卵期长达37天。4月中下旬,卵开始孵化,卵期6-7天,幼虫期9-11天,预蛹期2天,蛹期6-8天。成虫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此时田间已有各种昆虫,但刚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取食,不交尾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虫逐渐埋至13 ~ 17 cm深度越冬,至次年4月上旬和中旬才出土。
2生活习惯。4月初,大黄出芽,成虫开始取食。成虫一般在晴天中午移至地面取食危害;早晚遇到大风或低温,它们会回到土里潜伏。越冬后,成虫经过约1周的补充营养后开始产卵。大多数卵产在靠近地面的叶背上,呈单层块状排列,每块10 ~ 50不等。3龄后,幼虫食量明显增加。老熟幼虫化蛹入土3 ~ 5厘米。成虫和幼虫都有假死的习惯。
预防和控制措施
(1)冬季冻前或春季解冻后深耕,可增加越冬死亡率。
②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出土,产卵前用化学药剂防治。4月上旬和中旬越冬成虫挖掘期间,可在地面喷洒5%甲萘威粉剂,效果在90%左右。
(3)虎杖
长椭圆形。深蓝色,略带紫色光泽;腹面蓝黑色,腹节端缘棕黄色。头上的刻字挺厚挺深,唇瓣根部有皱纹。触角向后超出鞘翅目的肩胛骨,第三节节长为第二节节长的1.5倍,比第四节节稍长,末端6节节明显较粗。胸背板宽,侧边中间前弓,板刻点粗深,中部略疏。小盾状舌状,基部有刻点。鞘翅目的基部比胸部略宽,表面点更粗更密。每只脚的胫腓骨关节末端的外侧是有角的。它长5.5毫米,宽3毫米。
寄主植物
辣蓼、大黄。
一年有1代。成虫有假死和夏蛰习性。卵多产于寄主植物叶片的对侧,数十枚堆积,排列不规则。幼虫为3龄,幼虫成熟化蛹。
防治方法
4月初开始出土越冬成虫,产卵前用化学药剂防治。4月上旬和中旬越冬成虫挖掘期间,可在地面喷洒5%甲萘威粉剂,效果良好。
(4)斜纹夜蛾
又叫甜菜莲。它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它是一种杂食性和贪吃的害虫,分布在全国各地。能危害它的植物有99科290种,其中最喜欢吃的约有90种。
斜纹夜蛾危害植物的叶片,也危害花和果实。发生时可将整块田地吃成光杆或只剩叶子,然后会转移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
成虫白天不活动,躲在茂密植物的落叶下或土壤和杂草的缝隙中。日落后,它们开始觅食和飞行,大多数从午夜到黎明交配产卵。成年人从傍晚到黎明可以被引诱一整夜。成虫对黑光有较强的趋性,对一般光的趋性较弱。风力和亮度对成年人的活动有影响。成年人对糖酒醋和发酵胡萝卜、麦芽、豆饼有不同程度的嗜性。成虫飞行能力强,飞行数10米,高度10米以上。
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然后才能交配产卵,日落后以开花植物上的花蜜为食。各世代成虫的产卵量和产卵历期随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产卵盛期在羽化后3 ~ 5天内,产卵历期通常为7 ~ 15天。一只雌蛾可产卵8 ~ 17粒,约1000 ~ 2000粒,最多可达3000粒以上。成虫多在有高大茂密绿色植物的边缘作物上产卵,植物中部产卵较多,顶部或基部相对较少。成虫寿命一般为7 ~ 15天,短则3 ~ 5天,少数可达20天以上。雌性的寿命比雄性短,冬春季节长,夏秋季节短。
绝大多数卵产在寄主植物的叶背上,透过光很容易在远处看到;叶片正面、叶柄和茎上的卵较少。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取食,3龄前只吃叶肉。叶片受损,只剩下表皮和叶脉,呈灰白色网状斑块,枯黄后,远处容易辨认。幼虫刚孵出时不怕光。当它们受到干扰时,它们会四处爬行或吐丝,随风飘荡。2岁以后开始扩散。幼虫有假死,稍有惊扰就倒地。4龄后进入暴食期,出现避光现象。晴天躲在阴凉处,白天很少在植物稀疏的地里活动。然而,在雨天,少数爬在植物上觅食,大多数在傍晚后出来。5-6龄幼虫多在夜间至黎明前活动,多在夜间9-12出来。
幼虫成熟后,进入土壤做一个椭圆形的土室化蛹。化蛹深度一般为1 ~ 3cm。当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有利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羽化。土壤干燥或过湿都不利于化蛹。土壤板结时,化蛹多在枯叶或表土下。
斜纹夜蛾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不滞育。只要温度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
预防和控制措施
①可用黑光诱杀成虫,或用糖酒醋诱杀地老虎、棉铃虫,或用杨(柳)枝法诱杀成虫。该方法可同时用于几种害虫,并可提供成虫消长动态作为预测依据。
(2)成虫成块产卵,刚孵出的幼虫有成群为害的习性,各种野外作业可同时清除卵块或随时杀死幼虫。
③化学防治。
A.防控时机。注意在害虫发生的最早时期消灭害虫;注意在发现阶段消灭害虫;害虫要在饕餮期之前消灭,也就是三龄之前。幼虫一般白天不出来活动,最好在下午或晚上进行化学防治。
B.代理商的选择。应特别强调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90%敌百虫1000倍液、40%二嗪磷EC 1000 ~ 1500倍液、50%溴虫腈EC 800 ~ 1200倍液、50%吡硫酮EC 6500。400 ~ 500倍的20%灭蚁灵EC、1000 ~ 2000倍的50%辛硫磷EC、1000 ~ 1500倍的25%水柳磷EC等。
(5)甜菜甲虫
成虫吃了幼苗的子叶和嫩真叶后,叶子呈锯齿状或圆形。当虫害发生时,所有的叶子都被吃光,导致缺苗。
甜菜夜蛾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大黄等蓼科植物的草丛中越冬。第二年春天气温升高时,成虫开始活动。成虫喜欢在藜科和蓼科植物上产卵,羽化成虫一般在8月出现,以藜科和蓼科植物为食,为越冬做准备。
这些控制措施可以用来预防和用化学药品处理种子。
(6)甘蓝夜蛾
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夜贼蛾。其幼虫又叫地蚕、切根虫、拦截虫。甘蓝夜蛾的幼虫是杂食性害虫。严重受损时,叶肉全部吃光,只剩下较粗的叶脉和叶柄;受害轻的时候,叶子也被咬成大小不一的洞,影响产量。
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于次年5月羽化为成虫,在受害作物背面产卵,卵期约10天。幼虫在土壤中成熟30天左右化蛹,化蛹期60天。7-8月出现第二代成虫,然后第二代幼虫为害农作物,成熟后潜入地下化蛹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物叶片中,傍晚开始活动。产卵高峰期约在晚上7 ~ 8点。鸡蛋是块状和分散的。每个区块的蛋数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平均超过100个。一只雌虫最多能产近3000个卵,平均800多个。刚孵出的幼虫群居,白天潜伏在树叶中,晚上出来觅食。叶子受伤的部分刚开始是透明的,幼虫稍长后,有大小不一的穿孔。此时幼虫可以吐丝下坠,可以自由爬行,所以群居栖息地的数量大大减少。3龄前幼虫的前两对腹足未发育成熟,故行走时背部呈尺蠖状拱起。3岁以后,脚已经完全长好,白天躲在树叶或土块里,晚上出来吃东西。5龄以前的幼虫一般白天潜伏在地面上部,6龄幼虫白天多躲在下层土中,晚上出来觅食。该虫的食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龄幼虫的食量明显高于其他龄,约占整个幼虫期食量的80% ~ 90%。
预防和控制措施
(1)诱捕和捕获。成虫频繁发生时,可用糖蜜陷阱诱杀。对幼虫来说,白天潜伏在土壤中,晚上出来为害,伤苗落地的特征可作为线索,白天可用手或用树枝抓3 ~ 7厘米深的表土。
②杀虫剂用于控制幼虫。老熟幼虫危害特别严重,白天经常潜伏在土壤中,农药防治难度大。最好在幼虫2 ~ 3岁时开始喷洒农药(受损叶片有洞)。喷洒次数可根据破损情况确定。另外,在喷药时要注意不要让喷雾器碰到植株,以免抖落幼虫,降低药效。
(7)大灰象鼻虫
又名大灰象甲,属于鞘翅目,象鼻虫。经常和蒙古象鼻虫混在一起,* * *有害。寄主植物有41科,70属,101种。
大灰象鼻虫与成虫和幼虫一起过冬。次年4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中旬达到高峰,最后出现在9月初。
成年人不会飞,靠爬行活动。4月下旬气温较低时,成虫很少爬出地面活动,大多潜伏在土块的缝隙中或残株下。下雨天我很少出去活动。随着气温的升高,成虫的活动也活跃起来,当天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时活动最严重。但是,他们也怕高温。6月到7月,他们经常在早上10之前和下午3点之后出来。夏季高温前后,大多数成虫离开地表,爬到树叶背面或树枝阴凉处,甚至爬到地面边缘或苗圃周围的大树上躲避阴凉。
成年人有隐瞒和假死。外来物靠近时,它们敏感地躲在枝叶后面,再靠近就装死,倒下。成年人喜欢吃嫩多汁的幼苗。因为丛的伤害,幼苗一旦受到伤害,无一存活。幼虫常沿叶脉咬食叶片,食痕呈半圆形,有刻痕。
幼虫离开蛋壳落地后,迅速爬行寻找土块或松软表土之间的空隙,钻入土中觅食。幼虫从9月下旬天气变冷时开始向下移动,并在土壤深处筑巢,在那里越冬。活动要到次年4月上旬才开始。越冬深度在40厘米以下,以60 ~ 80厘米深度越冬最多。
越冬幼虫6月下旬开始化蛹,一般在60 ~ 80厘米深度。如果土壤结构较硬,会在40 ~ 50 cm深度化蛹。蛹在15 ~ 20天后羽化。大部分是早上羽化,羽化后当年不出土,在原化蛹时做的土窝里越冬。
防治方法
(1)整地时,用2%灭蚁灵每隔667米施入1000 ~ 1500克细土,与30倍细土混合均匀,撒在土面上,然后翻入土中控制幼虫。
(2)当幼苗拱土时,向幼苗眼内喷洒1200倍的50%马拉硫磷防治成虫。
为了控制大灰象,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持续控制,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8)圣甲虫
夏天咬树叶,严重的只留叶脉。防治方法可采用化学药剂投毒,或在早晨成虫活动缓慢时捕杀,或在夜间用灯光诱捕。
(9)蚜虫
是一种苗期发生的根蚜。它吃根汁,平时不太好找。6-8月可在叶片发生,影响大黄正常生长。移栽前可将有根蚜的苗木根茎用1500倍的45%乐果乳油浸泡后再种植。乐果1000倍液喷雾可防治地上蚜虫。
延胡索原植物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元胡,燕胡。延胡索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延胡索被用作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