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1
一、古代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中医从各种中医著作和治疗方法中找不到“颈椎病”的名称。通过对比颈椎病对应症状的记录,发现对应的关键词是对痹证、头痛、头晕、落枕、颈肩疼痛的描述,这些疾病的病因和症状描述与现代颈椎病非常相似。古代中医认为,痹证、头痛、头晕、落枕、颈肩疼痛的原因与六淫、痰湿、劳损、七情外伤密切相关。
1)六淫:
六淫主要由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六淫致病,或两三淫同时致病。在颈椎病中,多与风、寒、湿有关。《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相混,合为痹。大势为痹,寒则痛,湿则痹。”这说明“风寒湿”是痹证的主要病因。风是百病之因,是外感病的主要因素。风邪损伤太阳经络,造成阴阳失衡,从而出现痹证、头痛、头晕、落枕、颈肩酸痛等症状。寒为阴邪时,会导致杨琪失收,杨琪失收,寒性发作,寒凝气滞,气滞血瘀,气脉不通,湿气侵体,湿为阴邪,寒凝气滞。这时,用肢体疼痛和麻木来警告身体这种情况。这些症状表明,风、寒、湿可以引起颈椎病。
2)痰湿:
痰是指津液异常积聚,是湿冷所致的病理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是指潮湿的空气和环境,如淋雨、生活在潮湿的地方、身体直接接触冷湿地区等。湿气侵入体内,就会引起疾病和疼痛。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行不当,导致水在体内的流动失去控制,导致津液停滞,形成痰湿;《苏文志珍大论》记载:“一切痉强,皆属湿”。
3)劳损
《苏文宣明五气篇》记载:“五痛之伤:久视血伤,久卧气伤,久坐肉伤,久立骨伤,久行筋伤”。看、躺、坐、站、走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超过了人体的正常承受能力,就会破坏生理平衡,导致耗气伤身,积劳成疾。
刺绣女工,上班族,程序员,司机,设计师,打字机,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由于长期低头工作,已经加速了肝肾的亏虚,而肾主藏精,精能生髓,既驻脑,又驻骨。在大脑里叫脑髓,而在骨骼里叫骨髓作养料。肝主藏血,全身筋膜都要靠肝血的滋养。如果疲劳损伤肝肾,筋骨容易支撑,进而出现颈椎退行性疾病,导致颈椎病。
4)创伤:
颈部损伤的创伤是在外力的作用下,骨骼和肌肉受到损伤,也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5)七情
其实七情指的是世俗的欲望。情绪过度会造成内伤;情绪喜怒无常,生气会伤气阴,突然的高兴会伤阳,导致气血功能紊乱,使机体功能和免疫力下降。《苏文举通论》记载:“百病皆因气,怒为气,喜为气,悲为气,恐为气……”《苏文阴杨颖象大论》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从而产生情志、哀乐、恐惧,故情志伤气,寒热伤形。怒伤阴,骤喜伤阳。元气上行,脉出。情绪不规律,寒热过度,生活不稳定。所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长期喜怒无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导致颈椎病。
二、古代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1)?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手法已用于治疗颈椎病。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代医学著作已经失传,如《黄帝推拿十卷》、《推拿经十卷》等,现存最早的颈部疾病推拿疗法见于唐代《外台秘笈》中,其中说:“头痛若强背,不如揉之。”明代有一位异地真人首创压耳法,《跌打损伤方》记载:“颈断时,双手固耳门,上提。”最后一种方法是推、止、续、正四种方法。还有提颈手法、转颈手法和一些搓碗手法,对后期的推拿手法和牵引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中医治疗
在中医治疗颈椎病方面,历代医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尝试。《伤寒杂病论》论述了伤寒时颈项强直的治疗,创制了桂枝加葛根汤、羌活史圣汤等方剂,尤其是李强精史圣汤,是治疗古代颈部疾病的经典方剂。
3)牵引疗法
在古代,最早的牵引治疗颈椎病的记载见于元代李楠的《永方龄≥永钟芳》:“凡淬入颈骨者,用毛巾、绳索从枞树上垂下,手缚下巴,缚于后脑勺并接绳头,再用瓦做五六寸高。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一脚踢过去,就把罂粟踢断了,也就是把毛巾扎好,拉好。不过这种方法很暴力,可能会伤到脖子。于是,李另谋他法:使病人卧床,用人挤头,马上踩肩,即挤头踩穴。这是当时的牵引方法。后来赵廷海在这种方法中加入了丝袋固定以保证稳定性,逐渐形成了用一个袋子牵引复位固定的方法。
4)穴位疗法
在古代,长期以来一直用穴位来治疗颈椎病。根据《内经》和《辨证论治规范》,针灸治疗颈部疼痛有两种方法。一是治疗后手和脚带太阳很疼;二是取手足阳明经穴治疗颈前疼痛。然而晋代皇甫谧却另辟蹊径。他通过经络辨证,根据颈肩不同部位和症状治疗天柱、腕骨、神门、中柱、关冲。特别是大医学家华佗发现针灸夹脊穴对腰椎病有很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学发展了颈部的夹脊穴,针灸治疗该穴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5)引导疗法
活动指导法起源于古代中国,长期用于颈部疾病的治疗。汉代刘安提出“熊经、鸟伸、鸟浴、猿踢、目观、虎护”,被认为是保持形体的方法,也就是发展到现在的“六禽戏”。
三、中国近代颈椎病的命名来源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形成颈椎病的概念,其诊断和治疗仍以古代传统方法为主。直到60年代中期,受国外颈椎病命名的影响,颈椎病的概念才被提出并逐渐被大家接受。
1975之后,北医三院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颈椎病专著。1980之后,杨克勤教授、教授、赵教授、楼思全教授相继发表了以颈椎病为题的专著。
直到5月,1984,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和中华骨科杂志编委在桂林召开了“首届颈椎病学术研讨会”。最初的统一是: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邻近组织受压导致不稳定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我国一些著名学者从未停止过对颈椎病的研究,包括赵教授、楼思全教授(北京医科大学)、许银侃教授(上海长征)、吴教授(某医科大学)、田伟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从1992第二届全国颈椎病学术研讨会开始,他们就在全国学术会议或文件中多次提出颈椎间盘突出可以独立诊断。在第三届全国颈椎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颈椎间盘突出作为独立诊断达成共识。
第八版《外科》也首次将颈椎间盘突出列为一种疾病。
199210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在青岛召开“第二届颈椎病学术研讨会”。
会上,定义修改为:“颈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而相应的临床表现是颈椎病。其英文名为颈椎病,并增加以下必要条件:a .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b、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c、影像学征象对应临床表现。
分化类型有: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混合型。
第四,了解颈椎病
颈椎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颈骨关节炎、增生性宫颈炎、颈神经根综合征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疾病。主要由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颈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引起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椎体节段不稳定、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大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头、颈、肩、背和手臂疼痛,颈和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和肩部疼痛可向头枕和上肢放射,有的伴有头晕、房屋转动,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出现头晕和猝倒。有的一侧脸发热,有时异常出汗。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麻木,四肢皮肤感觉减退,抓物不稳,物体不自主落地。还有的患者下肢无力,走路不稳,脚发麻,走路有踩棉花的感觉。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双眼肿胀干涩、双眼睁不开、耳鸣、耳塞、失衡、心动过速、心慌、胸闷,有的甚至胀气。个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和四肢瘫痪。还有吞咽困难、发声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持续时间和个人体质有关。大多数患者发病时症状较轻,部分可自行间歇性恢复,时轻时重。只有症状持续恶化,无法逆转,工作生活受到影响时才会被重视。如果疾病长期得不到治愈,会造成心理上的损伤,产生失眠、易怒、愤怒、焦虑、抑郁等症状。
颈椎病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颈椎后韧带骨化症。
1,颈型:
颈椎病最为常见,约占颈椎病的70%,且多见于青壮年;主要症状是头、肩、颈、臂疼痛及相应的压痛。X线片上无明显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改变,但颈椎生理曲线有改变,椎体间不稳,轻度骨质增生。发作时颈背部疼痛,颈部不能俯仰和旋转,每次发作3-5天后自行缓解。?颈椎病多因风寒侵袭,或长时间暴露在湿冷环境下,导致阴邪入侵,或枕头不当,或卧姿不当,颈部肌肉劳损,头颈长时间弯曲,单一姿势过多,长期习惯性姿势(如长时间玩手机),或因工种原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伏案工作者、纺织工、刺绣工、上班族、程序员、长途司机、设计师。这些不良姿势容易导致颈椎过度劳累,造成颈椎肌肉痉挛、疲劳或肌肉失衡,导致颈椎生理曲线改变,颈椎关节囊和韧带松弛,颈椎小关节失衡,椎间盘、转子间关节、肌肉和韧带劳损等。因此,这些变化刺激了颈神经根的背侧支和副神经,导致颈椎病的发作。
发病时的症状是:早期头痛、肩背疼痛,部分剧烈疼痛,不敢碰颈肩;有些是轻度的,但治疗总是无效或反复发作;头颈不敢转动或向一侧倾斜,转动时常随身体转动。颈部肌肉可肿胀或痉挛,有明显压痛。急性期过后,我经常感到颈部、肩部和上背部疼痛。我颈部的疼痛明显伴有颈部活动受限和肩背部僵硬。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上肢感觉异常,但无下肢症状,如走路不稳、感觉像踩在棉花上,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不加重。患者经常抱怨脖子容易疲劳,所以不能长时间看书写字看电视。有的人一看书看手机就觉得头闷头痛,后枕骨痛,有的甚至胸痛,上肢好像虚脱了;有的患者早晨起床后感到“颈紧”“僵硬”,活动不灵活,甚至脖子咯吱作响;部分患者有反射性上肢疼痛、麻木,但活动颈部并不加重。医生发现颈部歪扭,活动正常或受限,颈部肌肉痉挛有压痛,常表现在颈椎棘突两侧、肩胛骨上部、肩胛骨内侧。可见棘上韧带肿胀、压痛和棘突歪斜,棘突间距增大。头部试验和上臂牵引试验阳性,无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上下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消失变直,颈椎对关节呈“双侧”“双突”,钩椎关节间隙不对称。少数患者有骨质增生、颈椎韧带骨化等表现,但部分人无X线片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曲线改变。
二、神经根类型:
主要表现为颈肩位置及手臂沿神经分布区的疼痛、麻木、头痛、眼痛等症状;其范围与颈脊髓神经支配的区域一致,视力模糊,易流泪,伴有耳鸣、耳聋、听力下降、咽喉不适、异物感、恶心、皮肤出汗、血压不稳、忽高忽低、心跳加快等异常感觉和放射痛。大部分疼痛是刺痛或灼痛。如遇咳嗽或喷嚏,疼痛难忍,有时酸、灼痛或钝痛,或部分患者受头颈部活动影响,或因某种姿势或体位改变,常导致症状加重或疼痛减轻,并可引起严重的窜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胸乳疼痛。
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会伴有头晕、头重、脖子酸痛、僵硬、背部有重压感。自主神经和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还会出现上肢发冷发热,皮肤湿润,面色潮红苍白,四肢肌力下降,握力减弱。x光显示颈椎不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呈阴性。
三、椎动脉狭窄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不稳定、退变,增生骨刺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椎关节囊韧带或椎动脉壁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反射性痉挛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变。临床常见,以头晕为主要症状。因此被称为“颈性眩晕”。突然抽搐是这种疾病的独特表现。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与身体机能恶化、动脉硬化相关症状、椎动脉供血不足随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因颈部突然转动常出现头痛、头晕,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力模糊,甚至突然意识不清。但颈部降至中立位后,往往能立即站起来,意识清晰,长期会伴有神经衰弱和记忆力减退。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轴关节骨质增生。
四、脊髓型:
由于颈椎间盘后突、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原因,或交感神经的刺激,使脊髓组织变性直至坏死,由此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常多见于40-60岁的患者,起病缓慢,落枕、颈外伤比例较大。
发病时症状为一侧或双侧下肢无力、麻木、无力,双腿沉重紧绷,行走困难,下肢各组织肌肉紧绷,步态缓慢,不能快速行走,严重者步态不稳,不能跳跃。往往看完电影电视或者体育赛事,中场就要退出,脖子舒服了就能好起来。有时候衣服扣不上,走路身体前倾后仰,就像踩在棉花包上一样。上肢有麻木、疼痛、无力,握力下降。握笔或者吃筷子的时候,手经常不用力,甚至握不住。我很容易滑倒摔到地上,很难完成一些细节动作。严重的话我还会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四肢瘫痪。如果有类似症状,要去医院检查确认是否有脊髓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的类型中,脊髓型颈椎病(CSM)是最严重的,尽管它很少见。这种颈椎病是由于畸形颈椎正后方的脊髓受到压迫而导致的,致残率最高。严重者可能高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脊髓压迫的存在。
五、交感神经型:
交感型颈椎病是指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刺或不稳定的椎体周围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可分为交感兴奋型和交感抑制型。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5%,症状多样,影响范围广,包括躯干上部、头部、上肢、多种内脏器官和五官。交感神经分布区易受影响,导致不明原因的疼痛、感觉异常、血液循环不良、腺体分泌不规则或异常,伴有营养障碍,特别是内脏和五官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症状较全面,如头痛、耳鸣、听力下降、四肢发冷发冷、眼睛肿痛、视力模糊、流泪、咽喉异物感、恶心、皮肤出汗、血压不稳定、忽高忽低、心跳加快等。一些患者还表现为颈部、手掌、脚底和足部多汗,有时会无缘无故地频繁打嗝。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大多没有明显的体征。
六、颈椎后韧带骨化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比较缓慢,所以患者早期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当骨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骨化部位增厚、增宽到一定程度,引起颈椎管狭窄,或病变发展迅速并有外伤时,或后纵韧带骨化不严重但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时,可对脊髓或脊髓血管造成压迫,故患者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据调查,这种症状目前在国内比较少见。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颈椎问题,一开始都不要着急,去正规医院检查诊断,然后对症治疗;不要轻易按摩,因为颈椎后韧带骨化按摩是无效的,颈动脉狭窄的颈椎病按摩不仅无效,还有可能导致脑梗瘫痪的危险。有些脊髓型颈椎病按摩尺子一定要稍微试一下,力度要根据适应程度逐渐提高。如果不适合,建议去正规医院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