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指点中医。
具体差异如下所示:
独一味
拼音:独一味
资料来源:四川中医药年鉴。
英文名:独一味。
科和属:唇形科独一味。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形态特征。叶子呈莲座状,无茎。聚伞花序密集排列成头状花序或穗状花序;花冠淡紫色,紫红色或粉红色棕色。花期为7-8月。耐寒,耐旱,贫瘠。大部分产于西藏,常生于海拔3900-5100 m的高山砾石滩、河滩或石质草甸,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也有分布。
原产品为独一味的根、根茎或全草。)工藤。唇形科,双子叶植物。
【采收期】9月~ 65438+10月采收,整株拔出,抖落泥沙,干至五成时,剪去地上部分和须根,再晾晒至足够干。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性味苦,微寒。有一点毒。本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毒性不大。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腰扭伤。
用法用量:1 ~ 2人民币;取适量外敷,新鲜产品捣碎敷于患处。
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独一味
矮小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茎直立,粗壮,横径约2厘米,表面有棱纹,有皱纹。无茎。单叶基生,4,放射状对生,平展;菱形圆形或肾形,厚,直径6 ~ 12 cm,边缘有圆齿,下有多条凹脉,密被绒毛;叶柄宽。聚伞花序为头状或短穗状,长3.5 ~ 7厘米;苞片丝状,先端披针形;花萼紫绿色,漏斗状,长约8毫米,疏生粗毛,具短裂齿和刺状齿;花冠小,红紫色,唇形,上唇盔状短毛;雄蕊4;花柱着生于子房基部,顶部2裂。小坚果卵形,花期从5月到7月。
生于风化砾石滩或高山草原。分布于西藏、四川、甘肃等高原地区。
药材干燥根长约7 ~ 15cm,粗约1 ~ 2cm。表面黄至黄褐色,根被切断或无根,全身扭曲粗糙,有纵条纹,尾端小,至少有2 ~ 3个分枝,大部分已折断。质硬干燥,切面木质部多已腐朽,暗褐色。外围肉暗淡无光。气味腥臭苦涩,吃久了会有麻痹的感觉。最好是根粗均匀的。
产于四川。
苦,微寒。
①《四川中药志》:“苦,微寒,微毒。”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说》:“苦,温。”
功能: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血。治跌打损伤筋骨,闪腰降气,关节积黄水。
①《四川中医志》:“活血化瘀,止痛,行气消肿,强筋壮骨。治跌打损伤,筋骨酸痛,腰颤气滞。”
②《青藏高原医学图鉴》:“补髓止血。治水肿后黄水流,关节积黄水,骨松质炎。”
内服用法用量:酒泡或粉泡,1 ~ 2元。
宜忌《四川中医志》:“无血瘀孕妇勿服。”
柴胡
来源本品为DC柴胡的干燥根。伞形科或狭叶柴胡属。
性味苦,微寒。入肝胆经。
功能:调理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错杂,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生殖器下垂,脱肛。
app应用
1.用于寒热,感冒发烧。治少阳、寒热之邪,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可与葛根、石膏、黄芩配伍。
2.用于肝气郁结、胁痛、月经不调等。本品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同用。
3.用于气虚下陷、慢性腹泻、脱肛、子宫脱垂。用党参、黄芪、升麻等。
用法用量:煎服,3 ~ 9克。
注意事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实盛、气机向上者勿用或慎用。
/view/53085.htm
/view/36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