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对中医药的文化内涵、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对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
1.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总结中国人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从精神、行为、物质等方面提炼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实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医药特色、行业特色、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
2.中医药文化渊源与内涵研究:对我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进行普查,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古今名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梳理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为构建中医药文化的理论框架提供资源和依据。
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普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条件,推动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或世界记忆名录。
(二)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
通过分类指导,加强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独特的人文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提高各级各类中医药人员的文化素养,弘扬“大医精诚”的传统职业道德,提升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1.中医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文化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所有公立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开展文化建设,加强价值观、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环境形象建设。
2.中医药科研机构文化建设:研究制定鼓励科研机构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研究的政策措施。增强科研人员的文化底蕴,促进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建设:明确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职责,研究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构建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体系,将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和传承的思路和方法。
4.中医药行业机构文化建设:调查分析我国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选择一批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企业作为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推进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
(3)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普及力度,加强中医药传播能力建设,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1.中医药文化创作:汇集古代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化精华,融合当代科学文化和中医药最新成果,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包括科普读物、音像视频、互联网、动漫等形式),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2.中医药文化普及:建立中医药文化普及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中医药知识普及工程,深入推进“中医药在中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举办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药科普讲座等活动。
3.中医药媒体能力建设:加强中医药报刊、期刊社、出版社、网站等媒体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中医药信息采集和发布能力,增强舆论主动权。
(四)加快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中医药文化和科普专业人才、一批中医药文化管理者,建立适应中医药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人才激励机制。
1.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开发中医药文化课程和教材,加强对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巩固专业思想,树立职业信心。开展中医从业人员文化培训,提高全员中医药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各级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专家组,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估。实施名中医文化工程,选拔培养全国名中医文化科普大师和省级名中医文化科普大师,建设名中医文化传播活动专业团队。
2.中医药文化人才体系建设:设置中医药文化岗位和专职人员,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顺利开展。探索设立中医药文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激发中医药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工作者研究和创作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水平中医药文化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研究建立中医药文化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制度,表彰在中医药文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五)巩固中医药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
支持中医药新闻出版和现代传媒机构发展,使其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专门机构建设,打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
1.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制定基地建设标准,遴选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一批省级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
2.中医药文化专门机构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中医药报刊、出版社等充满活力的文化机构发展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积极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专门机构建设,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机构建设。
(六)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发展中医药新兴业态,培育中医药文化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1.建立中医药文化产业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发各具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专题展览、生态园、音像出版物等中医药文化及其衍生产品,形成和延伸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2.发展中医药文化新兴业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
(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丰富传播内容,提高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走出去进程。
1.建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体系:加强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海外知名文化传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助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外举办的“国家年”,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
2.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载体建设:制定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做好中医药教材、经典医籍和现代科研成果的翻译工作。编写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外文图书和音像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丰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内容,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八)重视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制定民族医药文化保护和传承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设立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资金,资助民族医药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加强对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开展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普查,为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人创造良好条件,抢救保护濒危民族医药文化遗产,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