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舟曲地区的土特产是什么?
舟曲土特产。舟曲县花椒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生长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其中尤以六月椒(俗名“大红袍”)红色颗粒饱满,口感浓郁,品质优良,经济价值高,成为该县的拳头产品。自1985开始在香港、东南亚等地的国际市场试销。全县胡椒树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沿岸的14乡镇和59个行政村,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中生长良好,适宜大力发展。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产品质量较好。第二,纹身党产于贴吧、于波等乡镇。生长在海拔2000-2600米的高山密林边缘。它被称为水晶党,分散党和国防党。它不同于野生的和家养的物种。其根体巨大,肉质饱满,味道甘甜,具有健脾益气、生津止渴的作用。是舟曲经营的大宗药材之一。3.核桃核桃栽培历史悠久,以曲瓦、巴藏、大余、汉办、凤蝶、城关、八棱、铁坝、于波等乡镇居多。品种皮厚,仁露(蛋壳核桃),仁露最好,仁饱满,含油量高。4.柿子生长在白龙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的川坝地区。柿子的种类很多,有圆形的、四角形的、饼形的、心形的、尖形的,大部分都是圆形的。色泽鲜美香甜,营养丰富,价值仅次于橙子和橘子。主要分布在城关、潘江、汉办、大川、南峪等乡镇。五、野生和人工栽培黑木耳。野生的有黑木耳和黑木耳(软阔叶树种)两种,一般生长在海拔1700-3000m的林区,曲瓦、八藏、大余、李杰、汉办、城关、南峪、三角坪、赤干、八棱、武平、茶岗、拱坝、铁坝、于波等地。人工黑木耳产于武平、茶岗、铁坝、于波、凤蝶、大余等乡镇。这个县的天然黑木耳个头巨大,浸泡后半透明有弹性,仅次于人工黑木耳,采集时间不准确。一级穗(又名春穗、脚穗)采自谷雨至长夏,最佳;二次穗(又名伏二)采自小部至立秋,品质较差;三级穗(又名秋穗)在立秋后采收,形状小而细。六、其他原生蕨类植物有白蕨和羊齿蕨。羊蕨分布广泛,除中排、公子石、大川因干旱不生长外,其余19乡全部生长。白蕨比羊齿好吃。近年来,舟曲的蕨菜远销国际市场,被誉为“山菜之王”。白芸豆在1986后投入试销,每吨出口价格为1200元。1987年种植2000亩,总产量约10万公斤。沙棘,俗称“反穗”,主要分布在巴藏、曲瓦、李杰、武平等14乡的山区。结果总面积约6000亩,总覆盖率30%-60%,年产量约100吨。猪苓生长在海拔1600-2800米的山地次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腐殖质土壤中,分布于曲瓦、大余、凤蝶、茶岗、于波等16乡镇。猪苓产销历史悠久,是舟曲县国内外市场提供的重要药材之一。大黄是舟曲最早的主要药材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汉办乡大马山村就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据礼县科协出品的“黄权”考证,其物种起源于西固县)。主要品种有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分布在大余、曲瓦、汉办、武平等19乡镇。它们是一直以来经营的主要药材之一。精加工后可出口创汇,年产量5万公斤,收入15万元。芍药有两种:芍药和芍药。野生芍药生长在海拔1600-2800米的林缘阴坡和草坡上,主要分布在大余、曲洼、汉办、茶岗等乡镇,年产量约5万公斤。是常用的中药商品之一。细辛,又名百病草、人参、烟袋盆花。细辛分为华细辛等。华细辛是该县的主要树种。主要分布在曲瓦、大余、八藏、汉办、大年、铁坝、茶岗、武平、于波等地1500-2700之间的山谷、溪流、森林、岩石等潮湿肥沃地带,年产量约7万公斤,收入约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