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正确烹调和饮用方法,应该注意什么,会有哪些不良反应

1煎煮法

1.1煎药容器

煎药容器与药液的质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煎药要用银器、砂锅、瓦罐,不能用铜、铁。其中砂锅由于受热均匀,导热温和,性质稳定,不易随中药所含化学成分而改变,是首选。而铜、铁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容易与中药中所含的鞣质、苷类等成分发生反应,使药液变色,破坏有效成分,甚至产生副作用。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考虑用铝制品或搪瓷制品煎服。

1.2煎煮时间

磁铁矿、赤石脂、牡蛎、珍珠母、穿山甲、鳖甲、龟板、龙骨等药材及石头、鸵鸟、甲壳、角蛋白等要先粉碎后炒,一般10 ~ 15分钟以上。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要先炒才能破坏其毒性,但一般要半个小时以上才能保存其有效成分。吸水性大的药物,如丝瓜、灯芯、大腹皮、通草、厨土等。,应先煎,再煎其他药物。

芳香类药物如紫苏叶、广藿香、薄荷、砂仁、玫瑰花等应在其他药物快速煎煮后,再一起煎煮约15分钟,以减少挥发油的损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大黄、桂枝、钩藤、徐长卿等。还应后加,因为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降低疗效。胖大海、番泻叶、芒硝要泡水,天麻、肉桂要泡粉,以免影响药效。

另外,煎中药的时候,如果没有糊,可以水煎后继续服用,但是药效已经降低了。如解表药、芳香药等所含的挥发性成分。煎干后蒸发了,用水煎就无效了。还要注意的是,煎煮时间是药液煮沸后计算的,煎煮后要过滤掉。

1.3煎煮次数

每次煎煮后,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为45%,也就是说三次煎煮后,有效成分已经提取了90%。如果药物只煎1 ~ 2次,有效成分总量损失30% ~ 55%,补药较多,提倡煎3次为好。汤剂的用量一般为每天1。根据病情,重症可每日2剂,慢性病可隔日1剂。除病情较重的患者外,第一次煎药和第二次煎药可一次性服用。最好的办法是将药煎三次,然后将三次煎液混合均匀,分两次或三次服用。

1.4煎药的温度

煎中药有“猛火”和“文火”,急火有“猛火”,文火有“文火”。一般先用武,即先用火,煮沸后再用文火。解表剂要用猛火煎,使其“元气满满”;滋补药要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慢煎,这样药汁浓稠,药效持久。

此外,煎药不宜频繁搅拌。一方面锅内温度会流失太多,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另一方面,一些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会大量挥发,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10分钟可以转一次。

1.5煎剂的其他注意事项

煎煮前用冷水浸泡30分钟或更长时间。经过药材的浸泡,有效成分易于熬制。凉开水煎服更好,因为避免了自来水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减少了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如果直接用开水煎药,植物细胞壁不易破裂,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淀粉会凝固糊化,降低疗效。加水时,以高出药面2 ~ 3 cm为宜,二、三次煎液用水量要减少,但仍应超过药面。当然,加水也要根据具体的药物性质和方剂类型灵活应用。

人参、西洋参等贵药要分开煎;阿胶、龟板胶、鹿角胶应熔化;有绒毛和细粉或颗粒不易过滤的药物,宜用布煎;竹沥、黄酒、姜汁等液体中药要一起服用;茯苓细磨后煎服,疗效更佳。

附子水煎液、附子桂枝汤及附子、甘遂等其他有毒药物,宜用白蜜煎服,以控制其毒性,同时能补中、润燥、矫味。有人认为石膏在40℃溶解度最高,不必先炒,只需将其粉末倒入汤中搅拌,稍沉淀后取其上清液即可,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