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在古代叫什么?

三七在古代被称为“黄金交易所”。

在古代,三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广泛用于医疗保健。三七被称为“金不换”,因为它的根和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非常难以获得。明代著名药师李时珍称之为“金不换”。这种植物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播种后三到七年采挖,且每株有三个叶柄,每个叶柄有七片叶子,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三七众所周知的药材是指三七的主根,习惯上称为“切口”,侧根称为“筋”。总之,三七因其药用价值和珍贵性,被称为“黄金不换”。三七自古以来就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中草药。

三七的形态特征;

三七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20-60厘米。主根肉质,1到多,纺锤形。茎深绿色,紫色至茎尖,光滑无毛,有粗纵条纹。指状复叶,有3-6个垂直叶;托叶多数,丛生,线形,长不到2毫米;叶柄长5-11.5厘米,有条纹,光滑无毛。

叶膜质,中间最大,长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7-13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细至长锥形,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两侧叶最小,椭圆形至圆椭圆形,长3.5-7厘米,宽1.3-3厘米,顶端渐细至长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