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2、以高科技企业聚集为特征。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大多来自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和培育。目前已有医药工业企业42家,医药开办企业33家,保健食品企业15家,生物农业企业11家,配套制药机械和包装企业6家。这些企业都各具特色,具备成为“单打冠军”的潜质,为我园成为医药企业密集、上下游配套完善、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积极结合的中小企业科技园奠定了基础。
3、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优势。作为专业的医疗管理服务机构,CMC建立了以新药审批、药企认证、资金筹集、医保目录统筹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服务中心,还建设了生物医学分析检测中心、组合生物合成与天然产物药物技术、体外诊断试剂技术、植物提取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 *共享实验室、梅毒快速诊断试剂中试车间、个体化高血压诊断芯片中试车间和20000平方米标准车间,动物实验和实验正在建设中。专业平台完善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转化成功率,降低了医药企业入园投资成本,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项目。科技创业中心运营以来,在孵企业30余家,在孵国内外项目50余个,在孵毕业项目5个。
4.嫁接培育项目、招商引资。从高校挖掘一批不被投资人关注的高科技项目,全力支持,然后把培育的项目和投资人对接起来,绕过土地、税收、区位这些短腿,发展成功。目前,我国遗传药理学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周院士、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奠基人院士、美国加州大学老年痴呆症药物研究中心教授、世界著名抗人蛋白单克隆技术专家彭早源博士、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已带领团队在园区成立创业公司,建设产业基地。同时,园区还将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新药成果的创新和产业转化。园区企业拥有博士或硕士学历的R&D和管理人员1.300多人,约占园区总人数的10%。在2009年6月5438+10月举行的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上,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基地的湖南湘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签订15项目,签约金额9960万元。
5.以管理体制创新为动力。管委会现在是正处级政府机构,党政领导是副厅级。园区内设5个内设局、7个分支机构和3个服务中心,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和对外投资合作权。具体来说,首先是人才管理创新。管委会及下属服务机构、企业职工170余人,其中公务员不到40人,大部分是招聘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有两位高层管理人员来自大型药企,中层干部不仅有药企负责人、留学生,还有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全企业化的考核奖励机制,让园区充满活力。二是财税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园区地方税收全额返还,使园区有更多自有资金用于孵化项目、帮扶中小企业、依托银行和开发商共同开发建设。三是投资模式的创新。成立了投资开发公司。不仅全面负责园区内的土地开发和管理,还可以对入园企业进行投资,增强了招商引资和帮扶企业的能力。四是引进国内外知名管理公司合作。目前,该园区已聘请了一家美国公司和两家香港公司作为咨询公司,四家法律、投资和投资管理公司,以及十多位顾问和企业家,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希尔。
6.追求世界。园区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2001,10年6月,与UNIDO签订协议,建设“中国(浏阳)国际医药产业园”;2003年7月,与欧洲最大的生物医药园——柏林生物医药园(BBB)签署合作协议。2005年7月,中美国际生物技术合作中心成立,并在美国举办一年一度的“长沙生物医学之夜”。2005年7月,被商务部批准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2006年,我们开始与古巴政府合作,开展多项生物技术交流活动;2007年3月与加拿大商务部签署协议,对接十余家企业合作,其中两家已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4月,在英国政府的全额资助下,我们与剑桥大学生命科学园和伦敦大学女王医学院达成了生物诊断试剂等多项项目合作协议。1.打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双核产业集群。
2.开发与引进并重,打造湘药重磅品种。一是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湖南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为契机,扩大园区现有互保基金规模,加大医药研发投入,在生物诊断试剂及医疗器械、药用辅料、高端原料及制剂、特色中西药品等方面取得突破,整合优势,争取更大的医药出口生产和OEM能力;二是通过与古巴、加拿大、美国等国的高科技合作,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第三,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员来园区创业。
3.培育和推广结合,打造上市公司创业群体。继续加强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园区企业通过单向或双向股权转让、换股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拓展公共平台服务领域,整合原料采购、产品研发、药品生产销售等优势,促进产业链成长。使园区发展成为以控股企业为载体,以众多医药企业的有效资源为支撑的紧密型、松散型合作的企业集团。
4.政府引导与企业重组相结合,实现投资开发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进一步争取国家、省、长沙市政府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医药行业相关的盈利模式。未来,园区投资公司将通过资产置换、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增资扩股、合资建企、股份转让、管委会员工持股等方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拓展盈利模式,实现上市融资。同时,积极引进社会投资者,大力建设园林和各种生活服务、生产服务设施。
5.将产业基地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构建“生物经济共同体”。未来,我们将在努力发展医药生产、科研、销售规模和水平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生态理念,打造医药文化特色,把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生物技术产业化为主体的生物经济共同体。目前,医药文化中心、王耀庙、中医饮食文化街已开工建设,医药国际会议中心等设施已建成,为成为医药“博鳌论坛”做了长期准备。从1999到现在,园区将重点聚集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十年,园区将奉行“生物经济共同体”方向。一方面继续做强产业,形成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另一方面,以改善生活设施为主线进行城镇化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的生态社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