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配穴法与中医针灸穴位诊断
中医有很多特定的穴位,比如俞穴、木穴。腧穴又称背腧穴,是中医脏腑经络之气注入背部和腰部的穴位,分布在膀胱经上、左、右的12点。穴位的位置与脏腑的位置相对应,即:舒菲、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舒威、三交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内脏的疾病,还可以治疗与内脏相关的五官和四肢的疾病。
相对于俞穴,墨血穴是脏腑经络在胸腹部交汇的穴位。与点穴不同的是,点穴不一定在脏腑对应的经络上,其分布位置一般与脏腑的位置相对应,即脏腑位置高的点穴也高,脏腑位置低的点穴也低。还有12个穴位,其中小肠关元、膀胱经中脘、心包钟勉、胃中脘、三焦石门都是单个穴位,其他经络的穴位都是对称的。与腧穴相比,在临床上,墨血穴多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如《苏文阴杨颖象大论》中“阳病治阴”的说法,是指点穴对胃病、胃病、舒天、膀胱病等六大腑病有特效。
临床上,俞穴常与其对应的募配穴组合,称为俞募配穴,如:
舒天的肺在大肠,关元的心在小肠,
在膀胱中极,肾在荆门,肝主疏泄期,胆在四月。
胃中脘穴,脾漳门,三焦在石门穴,
肚子里的气怎么养?心主厥阴。
这“十二点穴歌”是一种经典的临床配穴方法。
此外,由于俞、慕穴靠近脏腑,无论疾病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在俞、慕穴均可出现压痛、酸痛、过敏等异常反应。在临床上,这些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相应内脏的疾病。
平时也可以关注一下这些俞、牡穴是否有结节或感觉异常,或者在俞、牡穴刮痧或艾灸做一些自我保健工作,但不要把这些自我保健行为当成疾病治疗的手段。一旦感觉异常,就要去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平时有没有用过鱼目的穴位,有什么心得和体会?欢迎在下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