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帕金森病?

五万人读过

定产颗粒。帕金森病(南京中医药大学)

制何首乌30克,桑寄生15克,炒白芍30克,川芎10克,大叶黄杨10克,胆南星10克,钩藤30克,生牡蛎30克,炙全蝎3克。

肝肾不足,痰瘀阻络,肝风内动。

滋阴熄风,化痰通络,首乌、白芍为君药,桑寄生助首乌、白芍补益肝肾,为臣药;佐以川芎、鬼见愁,胆南星清热化痰,钩藤平肝熄风,牡蛎平肝熄风,烤全蝎熄风止颤。每味药都有滋肾养肝、化痰祛瘀、息风通络的作用。

康查宁。帕金森(河北医科大学)

天麻15g、白芍20g、龟板15g、黄芪15g、当归12g、川芎15g、鸡血藤15g、厚朴15g、茯苓12g、炙甘草9g。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震颤综合征”的范畴。疾病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精血衰竭,导致肝阳过盛,风由阳转,风动不足或气血两虚日久,髓海失荣,筋脉失养,不能持守。

疾病位于大脑,涉及肝、肾和脾。

朱峰嘉威大鼎。帕金森(广州中医药大学)

白芍15生地15龟板15(先炒)

鳖甲15(先炒)五味子15全蝎3

炙甘草6麦冬15生蚝15(先炒)

地龙阿胶火麻仁10

山茱萸15

帕金森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舞蹈病或手足不随意运动、肌强直或肌阵挛,可累及头、面、四肢和躯干,有时表现为单调的不随意运动或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在中医理论中没有明确的名称和相应的分类。从其临床表现和机理来看,应该还是属于中医“震颤综合征”的范畴。中医对震颤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认为其病机核心为“精血衰竭,水盛肝阳上亢,内风时起”,苏文《至真达论》提出:“诸暴”

僵硬,皆属风”,“一切风眩,皆属肝”,是王肯堂的“辨证论治准则”。杂病”“抖,抖;震动,运动也。筋脉无法克制,却又握不住,风如其来。”明代孙一奎的《赤水朱轩》认为箭筒。

甄曰:“木火盛,肾阴不满,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木若空,言可补肝,肝血不可使,血可养,水归之,使木傲。”现代中医理论中关于异常行为的文献很少。周认为与肝风内生运动密切相关,“肝主肌体之筋膜”是由于脏风,肝风内生运动,筋脉不能独立,随风而动,所以引起的症状。王根据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特点,认为主要病变部位为“肝”,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导致风虚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