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注意事项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在30-40岁的中年人,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发病前可有单侧头痛、动眼神经、视神经、三叉神经损害或癫痫发作。经常在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时突然发生。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还可出现腰疼、腿疼、烦躁、复视、怕光、怕声、谵妄或抽搐等症状,严重者伴有昏迷。
急救治疗
1.急性期要绝对躺着不动,避免血压突然升高的各种因素,同时要迅速叫救护车或通知急救中心。
2.进行急救时,在患者的肩膀下垫一个枕头,使上半身和头部微微抬高。如果只是抬头,弯颈,头部的静脉血很难回流,脑压增高,要特别注意。
3.如果意识丧失,气道阻塞是非常危险的。此时,患者应侧卧、俯卧,下颌向前伸,即呈昏睡姿势。
需要注意的事项
1.如果患者主诉易疲劳、视力发黄、眼镜不合适等症状,就要考虑这是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如果有这样的自觉症状,应该尽早就医。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血管异常引起。即使停止了一段时间,几周后也可能复发。所以要进行彻底的治疗。
临床表现
1.剧烈头痛伴呕吐,通常在活动、用力、兴奋状态下突然发生,发病初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2.精神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不断波动是其特征之一,恢复后意识障碍的加重可能是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缺血等。3.脑膜刺激征:颈部强直,阳性克雷布斯征;4.脑神经损害:眼睑下垂、眼球不能外展、单侧周围性面瘫、面部麻木、耳鸣、耳聋、头晕、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5.神经损害的其他表现:一肢短暂瘫痪、局限性或全身性惊厥、暂时性失语等。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主要是手术治疗)。2.控制出血。3.预防和缓解脑血管痉挛。4.防止再次出血。5.降低颅内压。6.减少脑组织损伤。7.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用药原则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药物主要是抗颅内压增高、抗脑水肿和防治脑血管痉挛。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病情选择或联合使用基础药物。对于大多数颅内高压患者,使用脱水剂是重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可减轻脑水肿,预防或治疗脑疝。高渗性利尿剂的选择及其用量必须根据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心功能和肾功能来适当选择。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用于伴有颅内高压的重度脑水肿患者,但要注意“胃出血”的风险。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颅内高压会进一步增加血压的反射。用降压药适当控制血压是预防再出血的常用治疗措施。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和西比灵可用于预防脑血管痉挛,但效果难以确定。静脉滴注尼莫通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有效药物,但价格昂贵,对于头痛严重的患者还需要止痛药。感染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必须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类型进行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院抢救。在转运病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让患者保持侧卧位,抬头,以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2.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呕吐物,避免意外吸入气道;3.尽量避免长途转院,选择附近有资质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4.转运前应给予脱水、低血压等处理;5.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6.转运病人时,应有医护人员护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7.具备随时救援的基本设施。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佳,往往无法忍受“这样的打击”,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抗感染治疗和低温治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禁忌症,应尽早做脑血管造影,找到动脉瘤。如果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最好在病后一周内进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出血复发的风险。手术前后使用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的药物治疗应包括:卧床四周,尽量减少活动和精神焦虑,避免强迫排便,补充营养,维持水、盐和酸碱平衡,以及上述所列的药物治疗。无论手术治疗还是内科治疗后,都要防止再出血。主要措施是:避免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控制血压。此外,其他可引起出血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血脂、吸烟、酗酒等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应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调整和控制饮食,保持积极、快乐、乐观的生活态度,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