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成导致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麻木胀痛、感觉减退或疼痛过敏、肌肉萎缩、腿变细、行走困难等。严重者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长期卧床,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劳动和工作能力丧失。人体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体的器官系统几乎都在同步衰老。衰老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均可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甚至有的人可出现相应的老年病和相应的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必然会因运动磨损而发生退行性改变,这是正常的衰老表现。变老意味着什么?穿?随着年龄的增长,脸上会长出皱纹,头发会变白,眼睛会长老花眼。老化在腰椎的表现就是上面提到的椎间盘退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腰椎骨刺。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衰老现象,符合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规律。
大部分60岁以上的正常人都能发现腰椎骨刺形成、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老化现象。60岁以上的人,各个器官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老化,但并不是所有60岁以上的人都会生病。被发现患有腰椎骨刺、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衰老的人,大多不一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所以骨刺变色就不用说了。单纯骨刺可能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只要掌握其规律,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减轻其不利影响。
另外,有些患者害怕骨刺,非常关心自己的腰椎骨刺和身体其他关节的骨刺是否发育,发育的速度有多快。其实骨刺的发育是人类衰老的自然表现。只要不在关键部位,不压迫重要的组织结构,不出现相应的症状,大家就不必过于担心人体的自然衰老。
另外,在如今谈癌色变的情况下,人们害怕骨刺,可能也与害怕骨刺癌变的心理状态有关。在门诊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患者非常关心的问医生骨刺会不会癌变。其实骨刺等退行性表现是不会癌变的,这一点患者要充分放心。
腰椎开始退变后,椎间盘首先退变,使椎间盘容易受压,失去正常高度,腰椎间距缩短,椎骨前后韧带松弛,导致椎体间不稳定,相互间活动过度。椎体间活动范围增大后,椎体边缘容易出现轻微的、反复的、累积的损伤,可导致局部轻微出血和渗出。经过一段时间后,出血、渗出被吸收并纤维化,以后可逐渐形成钙化,使骨增生反应在局部发生,即在间隙中的椎体上下边缘,这就是骨刺。有的书叫骨赘,骨质增生,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由于不断的刺激和反复的外伤,骨刺会不断增加。这就好比拿着锄头和铲子的长期劳动。刚开始可以刺激手掌形成血泡,等血泡愈合后,手掌就可以形成老茧了。日后反复刺激手掌,可使手掌内形成的老茧越长越厚;相反,停止体力劳动多年后,手掌的老茧会逐渐变薄,甚至消失。因此,如果腰椎长期受到反复劳损、过度活动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可能会加速腰椎的退变,使椎间盘突出,形成并增加骨刺;相反,注意腰部的休息和保养,可以减缓腰椎的退变速度和骨刺的进展。人的老茧因劳动程度不同而厚薄不一;人的腰椎因受到不同的不良刺激而有不同的休息和保养,其形成的骨刺等退行性表现也因人而异。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无论我们如何休息和保养,腰椎都会在运动中逐渐退化和老化。但是,通过正确的休息和保养措施,我们的腰椎是可以延缓退变的。
研究表明,腰椎的退变过程不仅与年龄的变化有关,还与腰椎长期过度屈伸和负重损伤有关,这是腰椎退变和发病的外因。在一些腰部超负荷、腰部易受外伤的职业中,腰椎退变的速度更快,患腰椎病的可能性更大。比如重体力劳动者、经常肩上扛重物的人,以及一些运动员,如举重、体操、摔跤等剧烈运动,都容易损伤腰椎,会加重腰椎的劳损和退变。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职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在中老年人之后容易腰痛。据统计,有很多腰腿痛的人都能回忆起腰伤史。青春期的腰椎外伤也是中年后腰腿痛的重要外因。
腰椎的骨刺可以生长在椎体上下边缘和关节突关节的前后部。在反复刺激下,腰椎骨刺逐渐增多,可使椎骨间的活动度降低甚至变硬,可导致相邻椎骨间的活动度代偿性增加,加重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退变。这样,久而久之,随着应变因素的进一步作用,整个颈椎或腰椎可出现广泛的椎间盘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刺形成、关节突肥大、黄韧带肥大、椎间不稳,可通过X线片、CT、核磁共振振动证实。大部分腰椎骨刺不会引起腰痛和腰神经根压迫,不必过于担心。只有少数特定部位的骨刺才会有症状。腰椎椎体后缘的骨刺,与纤维环、后纵韧带和肿胀椎间盘的创伤反应引起的水肿或纤维化组织一起,在椎间盘的节段平面上形成向后或侧向突出的混合物,与后方肥厚的黄韧带结合,可直接刺激和压迫局部腰神经根。
腰椎间盘突出家庭治疗从日常生活做起,远离腰椎间盘突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不同的姿势,形成自己的习惯,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求我们注意站姿、坐姿、工作姿势、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特别是加强背部肌肉的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刺激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身性和力量,纠正脊柱内外平衡的失衡,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1,坐姿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很多时候,人的坐姿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座椅对坐姿的正确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坐姿不当也会导致腰痛。
坐在凳子上时,由于没有靠背,人要么自然弯腰,要么坐直,可以使腰椎保持自然屈曲状态,腰肌保持相对放松状态。此时腰椎的稳定性是靠腰椎周围的韧带来维持的,久坐后腰椎周围的韧带容易劳损。腰坐直时,腰肌处于收缩状态,久坐的后腰背部肌肉持续收缩,容易出现劳损。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产生腰痛。老年人和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背部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耐力较差,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或损伤,所以不适合坐凳子,尤其是太低的凳子。青壮年因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耐力好,更适合坐凳子。
因为椅子有靠背,可以承受身体的一部分重力,使腰背部的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不增加腰椎周围韧带的负担,可以减少拉伤的机会。坐在椅子上,要注意尽量贴紧椅背。工作时,椅子要尽量拉到桌子边,缩短桌椅之间的距离。
既然座椅和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座椅比较合适呢?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休息时背部的角度和腰部的支撑与椎间盘压力有直接关系。即当坐姿由直角变为后倾120度时,椎间盘内的压力可明显降低。此时在腰部加一个3CM厚的支撑,可以进一步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如果支撑增加到5CM的厚度,椎间盘内的压力可以降低到-0.3Mpa,因此,比较合适的座椅要求靠背高度适中,有一定的倾斜度,比如腰部有3-5CM厚的支撑。这个姿势适合司机的坐姿。
2、正确的劳动姿势可以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分娩时将重物提离地面,如姿势不正确,是最容易造成腰椎间盘损伤的动作。正确的动作应该像举重运动员举杠铃一样。先蹲下,然后双臂托住重物站起来,再移动双腿抬到指定位置,再蹲下放下重物。不正确的动作是直腿弯腰用双臂托住重物,然后用腰部的力量把重物提起来再放下。尤其是当托举与身体的旋转结合在一起时,腰椎的损伤会更严重。
3、加强背部肌肉锻炼:锻炼背部肌肉的方法有很多,但都可以在家里进行,重点方法如下:
①空间飞行器
②倒着走。
③俯卧位背部肌肉锻炼。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发病早、气滞血瘀明显的患者,重用当归、丹参、牛膝、枳壳、三七、红花、乳香、没药、川芎等药物。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可选用一些补肾阳或肾阴的药物,如桑寄生、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补骨脂、旱莲草等。腰椎间盘突出是西医的病名,中医没有相应的病名。散了?其他疾病的腰痛,这里就不多说了。以下重点介绍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
1,肾精亏损,骨肌失养:腰腿酸软无力,疼痛不断,喜欢揉按,遇到疲劳会加重,休息会减轻,反复发作。或者耳聋、运动迟缓和脚无力。如果伴有失眠、多梦、五心烦、潮热、盗汗、颧骨红、咽干、舌红少苔、脉弱,则为肾阴虚;如果伴有畏寒,则四肢冰冷,尤其是下肢,腹部不那么急。面色苍白,舌质淡润,脉弱,为肾阳虚。
2、仆倒,气滞血瘀:腰腿痛如刺,痛有定点。投球不方便,但是因为疼很难侧身,疼的被拒绝。如果患者长期患病,病情稍缓,久而不愈,但可时停时续,遇到疲乏或潮热时病情急剧加重,或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舌淡紫或暗沉,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沉弦。若患者为新发病,则为急性跌倒跌倒所致,疼痛剧烈,如锥刺,或腰痛伴有低热,轻则仰面跛行,重则不动,面部疼痛皱眉,舌淡紫或无变化,脉细、紧或沉。
3、长期侵袭,阻滞经络:腰腿冷痛重,侧身翻身不利,动作缓慢。遇寒湿则加重,遇温则缓解。虽然安静、放松,但疼痛会很难缓解,更糟糕的是,其病史一般较长,且逐渐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迟,且寒,痛甚,筋脉紧;那些倾向于潮湿的人有沉重的身体和无情的皮肤。如果寒湿上表症状长期存在,可以转化为湿热,然后看到疼痛就会加重。运动后可能缓解,小便短,舌红苔腻,脉数。这是一种寒湿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