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郊区人们的事迹
1956期间,推动学西医的人到国内学中医。孙同郊区有幸在北京师从著名中医专家赵锡五。很多人劝她学成后留在北京,她却义无反顾地回到泸州,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事业。“她的西医技术很好。后来学了中医,技艺越来越精。我刚工作的时候就跟着她。”原泸州医学院院长叶莉这样评价孙同郊区。
悬壶济世,保护生命。
在四川南部,大多数人患有肝病。孙同郊区认为是湿热型流行病毒引起的。面对顽固不化的肝病,孙同郊区注重辨证论治,将辨病与微观检测指标相结合,灵活立法处方用药。很多乙肝、胆囊炎、肝硬化患者服用中药,不需要透析。她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大量慢性肝炎患者,选用廉价有效的中药方剂,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法。新用孙同郊区古方,探索出治疗慢性肝炎的良方——解毒护肝颗粒。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扶正固本的方法治疗慢性肝炎,在业内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孙同郊区的医疗特点:低价高效,个性化的方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她是肝病患者眼中的福音。
从医50年,孙同郊区一直致力于中医的研究和传承。肝硬化的“益气活血汤”、杂病的“逍遥散”等妙方屡现奇效,新方药不断开发。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多次获得省政府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煞费苦心培养人才。
几十年来,孙同郊区为医学教育奉献了一生。当时,她和同事们从零开始,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烧石灰,盖房子,平整操场,做标本,编教材...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直到泸州医学院1977正式成立中医科,这一切都渗透着孙同郊区的辛勤与汗水。
关于学生的培养,孙同郊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学习严谨,关心学生。学生写论文,她帮学生查资料,亲自动笔批改;学生做实验研究时,她亲自指导,现场演示。孙同郊区是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的指导老师。在导师的介绍中,她的学生提到她在省内外都很有名气。她知道后,马上叫学生不要再这样写了,说自己做得不够好。虽然她现在已经老了,住在孙同郊区,但她仍然坚持要读硕士学位。
她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众多的学生,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卫生系统的领导和医学院校的博士生导师。在她80岁生日之际,她收到了许多弟子的感谢和祝福。她的学生贺信中写道:“我跟随老师3年,白天临床,晚上学习;公鸡打鸣冷月,黄卷绿灯笼,辛苦不苦。有一位老师勤勤恳恳地教导我们,给我们品格和医德的熏陶,是人生莫大的荣幸。”
伟大的医生喜欢像亲人一样对待疾病。
一位在泸州市水井沟附近做生意的患者,服用了孙同郊区研制的解毒护肝颗粒,困扰多年的慢性乙肝明显好转。病人心存感激,想送礼物表达心意,但每次都被婉言拒绝。为了坚持感谢她,病人几乎每天都在去诊所的路上等她,然而,孙同郊区每次都绕道而行。
一次,孙同郊区在去诊所的路上摔倒,导致肋骨骨折,耳朵出血。但她坚持去诊所给病人看病。“如果我不来,病人怎么办?他们一路走来不容易。”许多癌症晚期患者卧床不起,在家休息。她家人想找她治疗,她二话不说就去了家里。肝病是有一定传染性的,来家里看病的人,在孙同郊区经常会受到热情的迎接,经过细心的诊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
孙同郊区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资料,家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面对贫困患者,她往往直接拿着处方买单,拿着药给病人吃,甚至为真正困难的农村患者支付往返路费。经物价部门批准,可提高专家门诊挂号费,专家个人挂号费收入也可翻倍。然而,孙同郊区强烈反对涨价,她认为这会增加病人的负担。
由于疗效显著,在孙同郊区,一名患者的家人将一个红包塞进他的口袋,然后开车离开。她为此连续两天郁郁寡欢,最后让科里的医生想办法找到病人家里,把红包还了才放心。在孙同郊区的诊所里,病人经常悄悄地放下鸡和蛋,这使她再次感到尴尬。如果她想退回去,她不知道病人送的礼物是谁,所以她别无选择,只能转给高级医生和实习生,让他们改善生活。
为了弘扬孙同郊区的崇高精神,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实施了“同郊区风采”优秀文化挖掘、整理和传承战略工程,总结提炼她的优良品行,形成文化传统,系统培养文化素养,教育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以孙同郊区为榜样,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