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火热!建议将中医药纳入国家重大疾病救治体系。
1.中医制度化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表示,如果能从体制、制度、机制上把中医药纳入传染病防治体系和整个重大疾病救治体系,将使中医药的发展更加活跃,并建议将中医药的相关内容纳入传染病防治法。
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在这场抗疫战役中得到了验证,但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将面临继承和创新等诸多障碍。甚至还有“中医没用”的舆论等负面影响。
2.将其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
在全国抗疫过程中,据大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药,占比91.5%,其中湖北地区有61449人使用了中药,占比90.6%。可见中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也就是说,中医的临床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从中医药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加大传染病、重症治疗等领域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锻炼,定期轮岗,提高临床诊疗技能。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常规的中医还没有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国家也没有建立中医防疫的研究体系。全国的传染病医院没有一家是能治疗传染病的中医医院,也没有一家是研究传染病的中医研究机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中医医疗机构只能设置在现行的疾病预防体系中,影响了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和深度融合。建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引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岗计划;调整中医药收费项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3.创新R&D与智能制造
当前,中医药发展仍面临继承和创新不足的严峻挑战。人大代表表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保持中医药特色和体系。引导和支持中药信息化和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从种植、采收、加工、制剂生产、质检、储运等环节实施智能化升级。,从而提高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水平,推动中药产业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升级。
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是道地药材。如何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促进中药资源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实施正品产地、良种种源、生态种植、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促进中药材生产良性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整体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其中中药饮片规模超过2000亿元,全国中药配方颗粒规模也达到近200亿元。然而,中药配方颗粒行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产企业无法建立自己能够控制的原料药材种植基地,导致中药原料质量难以控制,原料价格大起大落;还存在各种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研发重复浪费等现象。
在本次两会上,中医药发展成为热点话题,中医药焦点比以往更加突出。“健康中国”的概念又被强调了,国家未来会越来越重视药师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