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丹麦女孩》为什么收视率高?
喜欢的画面也是整部电影的基调。
本片拍摄于2015,豆瓣评分达到8.1。起初,我只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作品。终极主题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也常常陷入各种刻板印象,卖得不好,被曲解甚至有了别样的“性”。有时候光是“同性恋”这个词就已经吸引了太多的关注。但我从来不认为《好奇心》这个故事是个好故事,我也不认为它值得打高分。这部电影不一样。他讲的是一个人寻求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最后接纳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虽然“同性恋”的主题让这一切更加曲折,但“我是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所以看的时候,观众既在故事里,又在故事外。就是沉浸在那个时代的那个事件里,又脱离了那个时代的那个事件。听其言,观其行,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这部电影,在感动的同时,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
来说说电影吧。有两件事对我触动最大。
首先是Eddy Redmain(也叫雀斑,我喜欢这个昵称)表演了艾娜找莉莉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同性恋,他从小任性被压抑的时候就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欲望。一开始,小雀斑把这种对自己是女人的认可隐藏的很好,那种体贴从眼神里流露出来,从一个指尖的动作,看的人痒痒。然后因为老婆的一句小玩笑,小雀斑把莉莉从心里放了出来。那种惊喜,那种幸福和不可思议,连看的人都觉得是真的吧?然后一个吻唤醒了莉莉,让艾娜讨厌了男装,把莉莉演成了瘾君子。这里最微妙的是,这个时候,这只是艾娜扮演的莉莉。到底是谁?是不是雀斑,连观众都会问。然后,还有更激烈的“同性恋”待遇。所有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让莉莉复活了。这时就变成了莉莉扮演的艾娜尔。虽然她被妻子接受了,但莉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莉莉。才让走了一生的莉莉回来了。
可以说小雀斑把艾娜和莉莉演活了。尤其是在身份搜索的间隙,没有爆发式的呐喊,但那种压抑的表达胜过千言万语。一个眼神,指尖的一抹,都挑逗着心尖。这样的表演引人入胜,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跟着他过不一样的生活。他的痛苦,他的眼泪,他的悲伤,他的惊喜,都让你感同身受。
第二,goda无处安放爱情。失落的肖像画家哥达深爱着埃纳尔,他接受了埃纳尔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即使在1926,没有人接受同性恋的情况下,她依然爱着艾娜尔,甚至不惜寻找艾娜尔的初恋情人,来减轻成为莉莉的艾娜尔的痛苦。她的爱是如此伟大而卑微。然而,在电影的主线中,在艾娜寻找莉莉的过程中,戈达正在一步步失去她的丈夫艾娜。每一次艾纳接近莉莉,戈达就在失去艾纳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我悲叹找到莉莉的痛苦,但我为戈达的爱哭泣。世界上有那么多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爱情却在极致的爱情中一步步“迷失”。真是个傻姑娘。但不得不佩服戈达尔的实力。莉莉很脆弱。虽然他鼓足勇气找到了自己,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这条路太痛苦了。她不想让戈达尔一起承担,但是戈达尔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走到莉莉身边,只是因为戈达尔说他答应过恩娜要好好照顾莉莉。但是,高达,谁来照顾你呢?为了这份极致的爱,我哭了很久。
一部电影,两句台词,一句明线,艾娜找百合,完全的自我认知;一条隐藏的线,戈达和艾纳之间的爱。这两条线运行方向相反,必然擦肩而过。我很佩服演员的精湛演技和敬业精神,也很佩服导演和编剧的讲故事能力。一部好的电影,必然是各方面都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这部电影的高分来自于大家的才华和付出。高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