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角、鹿茸、脂肪的药用功能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2000年以前,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麋鹿脂治疗痈肿恶疮、筋死风寒湿邪、肢体拘挛的内容,而且明确。《名医录》中说:麋脂用于治疗少年因旺盛而生疮疱,外裹脂肪。麋鹿角味甘性热,无毒,刮、煮、饮服对人大有裨益。唐《新本草》说:补五脏之虚。孙思邈《千金方》(注:同名异药,各有不同)中麋鹿角丸处方110个,其中一个出自三因方,治疗五痿、皮肤迟缓、血管枯萎、皮薄、筋骨无力、饮食无味。另一方面,彭祖麋角丸可以使人强壮年轻,性交不累,力不从心,色不减的人可以不渡麋角,或者煮酒作最后的单餐,也使人年轻。宋代《备证本草》载:麋与鹿摔跤,汤芳也说:冬季至日是晴天,麋角解,夏季至日是阴天,鹿角解,各为阴阳所驱。他还说:麋鹿角才壮了两个月,最大的20多斤。它像石头一样结实,一天涨两次,骨头之类的长得比这还快。梅花鹿茸益阳,麋鹿鹿茸益阴。宋代《太平盛辉方》中麋鹿角丸有五方,均以麋鹿角为君药。宋代的《盛济宗录》中有麋鹿茸膏丸。魏以林的《世医灵验方》和杨家藏方均有二至丸用麋角、鹿角(注:昂氏方集用冬青(女贞子)、墨旱莲、桑葚膏,亦称二至丸),为同名异药。它们都采用夏季至日的墨旱莲和冬季至日的毛冬青,与麋鹿的“二只”意思相近。麋鹿二至丸的功效是补虚生精,祛风湿,强筋骨。主治:老年体虚,肾气不足,腰膝酸痛。指出本方温补中效大,除肾虚腰酸外,凡肾阳虚、肾阴虚、精血不足者皆可治,因本方多为辛热之品,宜长期辅以熟地黄、当归等滋阴养血之品,以防伤阴。李明时珍写《本草纲目》:“鹿之鹿角补阳气,右肾宜精不足者;麋鹿的鹿茸补阴,适合左肾血虚者。这是千古的秘密。”还说老公驼鹿天性快,不要蔫人阴。一个方言不要靠近阴,这样阴才不会枯萎。指出:“虽有前法,但未发论,故有异见。阳二至丸两角都用,但药性太温,只适合阳虚寒湿血瘀之人,不适用于左肾。”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密角丸处方为65,438+065,438+00,但其处方与二至丸相比,似有规律服用。米角丸能补心神,固脏腑,补骨髓,直腰足,久立,机警明目,更白更黑,看起来不老”。
清代医生沿袭汉唐宋元明圣贤医书,麋鹿角、鹿茸、梅花鹿角、鹿茸入药2000多年。清宫秘方是“贝米隆安坤赞育丸”,对治疗女性月经不调、长期未孕非常有效。周志林《本草用法研究》载:印青张鲁(石湾)说:“麋鹿肉性寒,使人阳痿,而麋鹿茸则益于阴道,其阳精集中于角,其角胜于茸。而鹿茸是壮阳的,适合右肾精不足者食用。麋鹿的鹿角补阴气,适合左肾血虚者。”这个理论可能源于李时珍。
清朝末年,麋鹿角和鹿茸药材资源变得稀缺。尤其是1900年麋鹿在中国灭绝后,药材来源被切断。在清末至1949的几十年间,虽然“北密龙安坤赞育丸”仍有制造和销售,但实际上是被迫使用马鹿青茸代替制剂。
现代医学证明,它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激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抗衰老、增强抗病能力、增强体质的作用。在麋鹿的鹿角和角中检测到雌二醇雌性激素。磷和钙的含量比梅花鹿角高一倍以上。妇科柴主任将其应用于闭经、不孕症、雌激素低下的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证明效果良好。从而为古代文献中关于滋阴的论述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麋鹿角和鹿茸(包括其他部分)入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1900年因为“天灾人祸”被迫停止使用。现在国外也有使用人工饲养麋鹿的先例(肉和猎取物)。在我们国家,用它的角和鹿茸入药,不杀生,是常识。如果不使用,很可惜会自然脱落,被丢弃浪费。
目前,由于麋鹿角的利用不足,国家有限的资金支持的麋鹿保护机构无法为麋鹿种群的进一步扩大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其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基于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已经改变的事情,建议医学界参与讨论和论证,取得有关当局的理解,尽快作出决定。批准恢复麋鹿茸的继续药用,并将相应列入国家药典,从而为中医药的发展和麋鹿的繁育做出贡献,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