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桑枝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酒桑枝的加工方法5酒桑枝的特性6桑枝的性味7功效与主治8酒桑枝的加工效果9贮藏方法10参考附件:1古籍中的拼音桑枝1 jiǔ sāng zhī和

2英文参考编写桑枝[湘雅医学词典]

3.总结酒桑枝是桑枝的加工品,方法是酒炙。桑枝的加工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见“仙人治伤续断秘方”。桑枝是桑科植物桑树的干燥枝条[1]。桑枝味微苦,性平,入肝经。它们有祛风除湿、利关节的功效。它们用于风湿、肩、臂和关节疼痛和麻木。桑枝生品以祛血风热为主,用于风热入血引起的皮肤瘙痒、干燥、紫白癜风,煎服或炼膏涂抹,或内服[1]。酒桑枝表面黄色,微焦,微醇[1]。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增强[1]。

4酒桑枝的加工方法唐代有醋淬法和制炭法(《仙人治伤续断秘方》)[1]。

到了宋代,又增加了醋炙、以黑彩为终的米醋煎(盛极综录)、细切煎香(普济方艺)等方法[1]。

清代增加了蒸酒(德北草药)和烘蜜(好友集)的方法[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式有酒炙和爆炒[1]。

桑枝片的制备:取原药材,去杂,略泡洗净,充分湿润,切片,晒干,筛去杂物[1]。

酒桑枝的加工方法是:取桑枝片,加入一定量的黄酒拌匀。待酒完全吸收后,放入煎炸容器中,用文火加热,煎至黄色,取出晾凉,筛去杂物[1]。

每100kg桑枝,用黄酒12kg[1]。

5酒桑枝的特征桑枝为椭圆形斜切片,俗称瓜子片,单面黄白,放射状纹理,髓在中央,白色,海绵状,周围灰黄色或黄褐色[1]。坚韧[1]。轻微的气息和淡淡的味道[1]。

酒桑枝表面黄色,微焦,微醇[1]。

6桑枝的性味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桑枝味微苦,性平。肝经。

《中华本草》、《中医大辞典》: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经。

本草:“平。”

《本草纲目》:“苦而平。”

医林编:《甘新·平》

《本草返老还童》:“味苦,微寒,无毒。”"桑葚头:味苦,性寒,无毒."

《德培本草》:“始于太阴经。'

本草回春:“入肺肾。”

《本草纲目》:“始于太阴经。”

7桑枝的功效与主治《中国人民药典》(2010版):桑枝具有祛风除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肩、臂、关节疼痛麻木。

中医大辞典:桑枝有祛风除湿、利关节、利湿的功效。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挛缩、脚气水肿、体风瘙痒。

中药:桑枝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风湿关节痛、中风偏瘫、水肿脚气、体风瘙痒。

中药炮制:生桑枝主要用于散血风热,可用于风热入血引起的全身瘙痒、皮肤干燥、紫白癜风[1]。将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或内服[1]。如治疗内外障碍、血管翳、红脉、嗜睡的洗眼方(《生肌综录》);桑枝紫癜汤(太平盛辉方)[1]。

酒桑枝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1]。如桑健汤(中医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拘挛。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顺通关节,用于肩臂关节疼痛麻木,水肿,脚气[1]。对于风湿性关节痛,尤其适用于上肢和手臂疼痛。简单用本品炒煎(技能处方);控水气、脚气也用桑葚条、香水煎(《生技总录》);桑枝膏(镜月全舒),用于治疗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1]。

本草图解:“治全身风痒燥,脚气,肢体拘挛,上气,头晕,肺气咳嗽,消食,小便不利,口干。”

《本草纲目》:“平喘止咳逆气,消肿毒痈。”

《本草纲目》:“摆脱抽筋。”

《本草纲目》:“利关节,养津液,活血祛风。”

《玉蜀黍药解》:“治中风,咳嗽。”

本草返老还童:“补肺气,祛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

《岭南采药录》:“以除关节风病治老年鹤膝风。”

现代实用中医:“取嫩枝叶配药膏,治高血压、手脚麻木。”

《本草纲目》:“桑枝,专用于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痛;我在槐树、柳树和桃树的枝头上感到全身发痒。"

8酒桑枝的加工作用生桑枝主要用于散血中风热,可用于风热入血引起的风痒、皮肤干燥、紫白癜风[1]。将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或内服[1]。如治疗内外障碍、血管翳、红脉、嗜睡的洗眼方(《生肌综录》);桑枝紫癜汤(太平盛辉方)[1]。

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增强[1]。如桑健汤(中医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拘挛。

9储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