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神干缺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瞳神干缺的病因病机 5 瞳神干缺的症状 5.1 急性 5.2 慢性 6 瞳神干缺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瞳神干缺·肝胆实热证 6.1.1.1 症状 6.1.1.2 方药治疗 6.1.2 瞳神干缺·肝肾阴虚证 6.1.2.1 症状 6.1.2.2 证候分析 6.1.2.3 治法 6.1.2.4 方药治疗 6.1.3 瞳神干缺·脾肾阳虚证 6.1.3.1 症状 6.2 外治法 6.2.1 局部使用扩瞳剂 6.2.2 滴用清热解毒眼液 6.2.3 局部热敷 6.3 针灸治疗 6.3.1 体针 6.3.2 耳针 6.4 其他疗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瞳神干缺的方剂 2 治疗瞳神干缺的中成药 3 治疗瞳神干缺的穴位 4 古籍中的瞳神干缺 5 瞳神干缺相关药物 1 拼音

tóng shén gàn quē

2 英文参考

dry defective pupi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pillary metamorpho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y defective pupi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pupillary metamorpho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瞳神干缺(dry defective pupil;papillary metamorphosis[1])为病证名[2]。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又名瞳人干缺、瞳神缺陷[3][2]。是指以黄仁与晶状体黏着,致瞳神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或花瓣状,部分或全部失去展缩功能,黄仁色泽干枯不荣为主要表现的眼病[4]。古代文献最早在《秘传眼科龙木论》中仅有瞳神干缺的记载,至《证治准绳·七窍门》,才以瞳神紧小的发病特征命名,并作了比较全面地论述[5]。瞳神紧小和瞳神干缺二者瞳神见症虽有差别,实则同为黄仁病变,且瞳神干缺是由瞳神紧小失治而成[5]。其病因复杂,变化较多,且易反复发作。若治疗失当,往往并发他症而导致失明[5]。

瞳神紧小、瞳神干缺颇类西医学之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又多见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5]。

4 瞳神干缺的病因病机

瞳神干缺常由肝肾亏损,虚火上炎引起[3]。多因瞳神缩小失治,黄仁与其后黄精部分或全部粘附所致[3]。

1.肝经风热或肝胆火邪攻目[5]。

2.外感风湿,郁久化热;或素体阳盛,内蕴热邪,复感风湿,风湿与热搏结于内,上犯清窍[5]。

3.劳伤肝肾或病久伤阴,虚火上炎[5]。

5 瞳神干缺的症状

瞳神干缺患者瞳神失去正圆,边缘参差不齐,黄仁干枯不荣[5]。

瞳神干缺症见“金井不圆,上下东西如锯齿,缺参差”(《银海精微》),或如梅花等状,清莹之瞳神亦可为白色或黄色膜障内遮,视力锐减,至失明[3]。

瞳神干缺有急性、慢性之分[5]:

5.1 急性

瞳神干缺急性患者,起病即有羞明流泪,眼珠坠痛而拒按,眉棱骨痛,或痛连额颞,视物模糊,或自觉眼前似有蚊蝇飞舞等症[5]。

检视眼部,可见抱轮红赤,黄仁色暗,纹理模糊,瞳神缩小,展缩失灵。黄仁之瞳神缘易与其后之晶珠粘著(图1),以致瞳神偏缺不圆(图2)。若用集合光检查法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黑睛内壁有白色尘状或点状物附着(图3),神水变混。严重者·可见黄液上冲。

图1 瞳神干缺侧面观

图2 瞳神干缺正面观

图3 黑睛内壁沉着物

5.2 慢性

瞳神干缺慢性患者,自觉眼前飘移之黑花较多,其余眼部见症与前者基本相似,但病势较轻。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混浊。此病情发展缓慢,容易反复发作,常致瞳神干缺。若瞳神边缘与晶珠完全粘连,则瞳神闭锁;若瞳后晶珠表面结成灰白膜障,则可封闭瞳神(图4)。两者皆能阻断神水由瞳神后方向前流出,以致神水瘀积于内,压迫黄仁,向前膨隆,眼珠胀硬,继发绿风内障。由于神水的变化,尚可引起晶珠日渐混浊,以致盲不见物。

图4 瞳神膜闭侧面观

此外,病情严重或迁延日久者,还可导致神水枯竭,眼珠萎软而失明。

6 瞳神干缺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瞳神紧小初起,以实证及虚实夹杂证为常见。实证多因外感风、湿、热邪或内有肝胆郁热而起,发病比较急重。虚实夹杂证常由肝肾阴亏,火旺于上所致,抑或病久伤阴,邪热未除,转化而来,其病程常较缠绵。临证时,应结合全身症情进行辨证。

实证常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法;虚实夹杂,阴虚火旺之证,则予滋阴降火。至于病到后期,邪气虽退,肝肾亏虚,目暗不明者,又宜滋补肝肾,利窍明目。

瞳神紧小在开始内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用药及时扩瞳,以防瞳神干缺。

6.1.1 瞳神干缺·肝胆实热证

瞳神干缺·肝胆实热证(dry defective pupil with pattern of ?livergallbladder excessive heat)是指肝胆蕴热,以眼痛头疼,热泪频流,羞明难睁,眼前有黑花漂浮,视物不清,抱轮红赤,黑睛后壁可见羊脂状或色素样沉着物,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瞳神干缺或神膏混浊,全身可伴有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弦而数为常见症的瞳神干缺证候[4]。

6.1.1.1 症状

眼痛头疼,热泪频流,羞明难睁,眼前有黑花漂浮,视物不清,抱轮红赤,黑睛后壁可见羊脂状或色素样沉着物,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瞳神干缺或神膏混浊,全身可伴有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弦而数[4]。

6.1.1.2 方药治疗

瞳神干缺治宜滋阴降火,用五泻汤或补肾明目丸加减[3]。

6.1.2 瞳神干缺·肝肾阴虚证

瞳神干缺·肝肾阴虚证(dry defective pupil with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阴虚,以患病日久,眼干涩不适,眼胀痛,视物朦胧,抱轮红赤时轻时重,黑睛后壁细尖状或色素状沉着物,黄仁纹理不清或部分干枯变白,瞳神干缺状如花瓣,神膏细尘状混浊,全身可见心烦不眠,咽干舌燥,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瞳神干缺证候[4]。

6.1.2.1 症状

病势较缓和或病至后期,眼干涩不适,视物昏花,赤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瞳神多见干缺不圆[6]。常兼见头晕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6]。

患病日久,眼干涩不适,眼胀痛,视物朦胧,抱轮红赤时轻时重,黑睛后壁细尖状或色素状沉着物,黄仁纹理不清或部分干枯变白,瞳神干缺状如花瓣,神膏细尘状混浊,全身可见心烦不眠,咽干舌燥,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细数[4]。

6.1.2.2 证候分析

病势较缓和或病至后期,眼症时轻时重及反复发作等,属正虚而邪不盛,正邪相搏,互有进退的表现。因素体阴虚或病久肝肾阴亏, *** 不能上濡于耳,以致眼干涩不适,视物昏花,瞳神干缺。火炎于上,故目赤头晕。火扰心神则失眠。阴虚水不制火,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致。[6]

6.1.2.3 治法

滋养肝肾[6]。滋肝肾,清虚火[2]。

6.1.2.4 方药治疗

可用五泻汤或补肾明目丸加减[3]。

可用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 主治:白涩症、宿翳、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绿风内障、圆翳内障、青风内障,视瞻昏渺、近视、远视、胎患内障。加减治疗[6]。原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养肝肾之阴,壮水制火;枸杞、菊花增强养阴补血,益精明目的作用。若用于阴虚火旺,眼部赤痛较重者,宜加酱寒泄热之知母、黄柏,***奏滋阴降火之功。[6]

6.1.3 瞳神干缺·脾肾阳虚证

瞳神干缺·脾肾阳虚证(dry defective pupil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瞳神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或花瓣状,部分或全部失去展缩功能,黄仁色泽干枯不荣,视物模糊,眼疲劳,体胖乏力,动辄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瞳神干缺证候[4]。

6.1.3.1 症状

瞳神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或花瓣状,部分或全部失去展缩功能,黄仁色泽干枯不荣,视物模糊,眼疲劳,体胖乏力,动辄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4]。

6.2 外治法 6.2.1 局部使用扩瞳剂

发病之初即用药物迅速充分扩瞳,既可防止瞳神干缺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又有助于缓解眼部疼痛。常用药为1%阿托品液或软膏,每日点眼1~3次(每次滴阿托品眼液后,应压迫内眦部3~5 min),或视病情而定。[6]

6.2.2 滴用清热解毒眼液

可用黄芩眼药水[备注]黄芩眼药水(《临床眼科学》):黄芩100 g制法:将黄芩用蒸馏水冲洗干净,以适量蒸馏水煎煮1h,滤出药液,药渣再加蒸馏水煎30 min,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200 ml为止。然后加入95%乙醇(约为药液之两倍量),静放5~6h后,间接加热蒸发乙醇,至无酒精味为止,滤出药液加入5%活性炭煮沸过,再加蒸馏水至1000ml,过滤后煮沸灭菌即可。其pH值为6.5。 主治:瞳神紧小、瞳神干缺,花翳白陷、凝脂翳。或10~50%千里光眼液[备注]千里光眼药水(《医院制剂》修订本):千里光全草50g,蒸馏水适量,***制成100 ml。 制法:取千星光洗净,沥干,切细,加5~6倍乙醇,浸2~8日,过滤,药渣再用4~5倍量乙醇浸2日,合并两次浸液,回收乙醇,浓缩液加蒸馏永50ml,搅拌,加石蜡2g,在水浴上加热使完全熔化,冷后,于冰箱中放置1h,将凝结在药面上之石蜡除干净,溶液再加蒸馏水至100mL加1%活性炭,搅拌加热煮沸10 min,放冷;抽滤脱炭,过滤至澄明,用蒸馏水调整至100ml,即得。 主治:暴风客热、金疳、白涩症、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瞳神紧小、瞳神干缺。[6]。

6.2.3 局部热敷

常用热水或内服药渣煎水作湿热敷,以退赤止痛[6]。

6.3 针灸治疗 6.3.1 体针

取穴:睛明、攒竹、瞳子髎、丝竹空、肝俞、足三里、合谷[6]。

刺灸法: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配1~2穴。[6]

6.3.2 耳针

可取耳尖、神门、眼等穴[6]。

6.4 其他疗法

必要时可用激素类或抗生素类药物滴眼或球结膜下注射[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