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是风药中的润燥剂」是真的吗?

防风,古名“屏”(见《名医别录》),犹如屏障。其味辛甘,性微温润燥,是“风药中的润燥剂”。临床上与证的配伍有不同的双向作用,这里讨论一下。

它可以出汗和停止出汗。

“若用防风、荆芥,可散耳,因其可入肌肤”(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则用麻桂,其性过热,过猛;银翘散寒不能用时,荆最宜防治”(见石金墨《临床用药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合用,具有调痰、发汗、祛邪之功效,二者相辅相成。张治疗外感四时,用防风配羌活(九味羌活汤)治疗表实汗出。刘和坚用防风治三焦,以荆芥、硝、黄等配伍。(防风童生粉)。前者是解表药和祛湿热药,后者是解表药和解表药。

防风合黄芪、白术为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可保健康,防风可祛邪不扰外,白术可培中固里,使脾以内为本。所谓“防气复元”,内外兼顾,是止汗的良方。笔者用此方加麻黄、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疗自汗盗汗,均取得良好效果。

可以止泻通便。

防风与羌族柴胡、独活配伍,可祛风除湿、清热止泻。即《内经》说“气清则生泻”;“潮湿会导致腹泻”也是如此。吴鞠通服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清阳止泻。孙一奎服用苍术、防风汤治疗腹泻,也有防止风能升脾阳止泻的作用。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四肢酸痛,大便溏薄,经常便溏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学说)治疗,每次见效都很快。若因外伤引起的风邪引起腹泻,肝乘脾生,谷不化,调经主药为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疮方),服用防风健脾,清肝化湿。

防风与枳实(壳)合用可缓解便秘。如《太平盛辉方》中的搜风顺气丸,用防风、清脾之气,配以枳壳、大黄,可解除中风引起的风、气秘,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王以防风、苍术、甘草为散(肾舒散),加生姜、葱白,治内伤、寒邪引起的冷饮而不出汗。笔者在临床上,取此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满,以行气消痞,消食化滞。

能止血通经。

“防风,除苇头,烧红,为端,治崩”(后面的经验)。正是因为防风能健脾清阳,炒黑了会入血增强止血效果。槐角丸(和济举方)用防风配槐花、地榆、枳壳治疗痔疮、脱肛、肠风出血。笔者在临床上用槐花散(术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治疗痔血,加入防风、升麻、大黄等份,炒黑,保存,研成细末,每日早晚空腹服用5-6g,米汤送服。不仅能入血止血,还能诱导邪气出气,一举两得。但不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