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薏苡仁、茯苓、白芨、大黄粉、黄芩是什么?

白芷的功效及简介

中药来源:本品最早记载于《本经》。它是白芷的根。ex hoffm。)边沁。杭白芷或白芷。ex hoffm。)边沁。七百枝,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省。

【采收加工】:秋采,晒干切片生用。

【中药规格】:商品分为三类:川白芷、渝白芷、齐白芷、毫米白芷、杭白芷。白芷(包括白芷、白芷、白芷)主要销往北方省份,白芷(包括白芷)销往全国并出口。最好是独立、粗壮、厚重、坚硬、粉香的;细条、气泡轻、粉小、香气淡为其次。

【药材性状】:白芷为长圆锥形,长10 ~ 25cm,直径1.5 ~ 5cm。表面灰黄至黄褐色,有多处纵向皱纹和根痕,并有皮孔样的侧向突起,俗称‘丘疹’。顶部有凹陷的茎痕。质硬,切面为白色或灰白色,粉砂质形成层呈环褐色,明显圆形。木质部约占横截面的1/3,呈放射状纹理,果皮有多处褐色油点,周围呈灰褐色或黄褐色,味香,辛,微苦。白芷与白芷相似,主要区别是横皮孔呈四柱排列,根呈锥状,有四条纵棱,即方头圆体。横切面为形成层环,木质部略呈方形,约占横切面的1/2,其余与齐相同。

【成分】:白芷含有白芷、白芷醚、白芷毒素等。白芷根含有6种香豆素和2种白色晶体。

【药理作用】:少量白芷毒素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引起流涎呕吐;大量可引起强直性痉挛,继而全身麻痹;白芷能对抗蛇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水剂对致病真菌如小环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应用】:解表、祛风、开窍、止痛、祛湿、止带、消肿排脓。主治:感冒、头痛、鼻窦炎、鼻塞、牙痛、风湿关节痛、带下、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煎服,3 ~ 10g。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血热者不宜服用。

薏苡仁(薏苡仁)

【中药来源】:本品最早见于经典记载。它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薏苡的成熟种仁。Mayuen (Romanet) Stapf。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省。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去掉外壳和种皮。生的还是炸的。

【中药规格】:一般所有商品统一包装,以粒大、色白、糯米状体质、饱满为最佳,以闽冀产为最佳,俗称蒲米仁、齐一仁。

【药性】:

宽椭圆形或长方形,宽4 ~ 8毫米,宽3 ~ 6毫米。表面乳白色,光滑,偶尔残留浅棕色种皮。一端钝圆,另一端宽略凹,有1浅棕色点状种脐。背部圆凸,腹面有1宽深的纵沟。固体质量,白色部分,粉红色。轻微的气息,微甜的味道。

【成分】:主要含有薏仁油、薏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

【药理】:薏苡仁油可防止或减少横纹肌收缩,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其脂肪油可降低血钙和血糖,具有解热、镇静和镇痛作用。该汤剂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利尿祛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滞、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煎服。10 ~ 30克.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本品缓慢,用量要大。除了煎汤、丸粉,还可以当粥吃,是很好的食疗。

白芨块茎

它是兰科多年生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其性微寒,味苦甘,有化瘀止血、补肺生肌的功效。属于中医的止血药。传统上对肺结核、矽肺、肛裂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是历代医家治疗肺结核的主要药物之一。《本草纲目》指出:“白芨亦为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此药性极黏涩,善经苦寒之气入肺经;凡患肺结核,因热而血瘀而发病者,可用其研究终服,可固脏腑,封损伤,消痈肿,撑溃,去死筋,洁脓血,有扶早生新命之妙。”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芨中含有白芨胶和葡甘露聚糖,对人体结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水浸剂在体外对帕纳斯癣菌也有抑制作用。

涪陵

[来源]

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孔菌科的狼。七月至九月挖坑,去土,堆成“汗”,摊开晒干,至表面干燥,再“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开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茯苓红、茯苓片。

[原产地分布]

主产于湖北、安徽、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现在许多地区大量人工栽培。

【药材特征】

茯苓呈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褐色至深褐色,表面有明显凸起的皱纹,偶见白色菌丝。重量大,质量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均匀,呈颗粒状,有的有裂缝;外层浅褐色,饮片常加工成茯苓;内部为白色,少数为淡红色,饮片加工成白茯苓或茯苓片。味道清淡,嚼起来粘在牙上。

茯苓皮是茯苓切开的皮,形状大小不一。外观褐色至深褐色,内部为白色或浅褐色,体软而疏松,稍有弹性。

茯苓是茯苓最里面的部分,有寄生的茯苓木,一般是松根。

[主要化学成分]

菌核菌中含有β-茯苓多糖,含量最高可达75%。还含有多种四环三萜酸,包括茯苓酸、齿状酸、结核性酸、松脂酸等。此外,还含有麦角固醇、胆碱、腺嘌呤和卵磷脂。

[功效主治]

利尿祛湿,健脾宁心。可用于水肿、少尿、痰饮头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症。9~15g

大黄(本经)

不同的名字

、火神、福如(《乌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大黄配锦(《千金方》)、川军(《中草药手册》)、君(藏名)。

元原

它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大黄的根茎。

原始工厂

1、掌叶大黄又名:大黄、大黄、天水大黄。2.唐古特大黄。前注册。唐古特大黄也被称为大黄鸡爪。3.大黄。,又名南大黄。

蔡记

65438+10月9-6月,选取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控根,剪去茎、叶、枝,刮去糙皮和顶芽,风干、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

1,北大荒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分西宁大黄和泉水大黄两种;2.南大黄是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

成粉

大黄的泻下成分是几种糖苷和苷元,其中以苷元为主,因为其泻下作用往往强于相应的苷元。苷元主要为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酚或大黄酚,C1510O4)、大黄素(大黄素或大黄大黄素,C15438+00O5)和芦荟大黄素(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大黄酸,C15H8O6)和大黄素甲醚或Parietin其中蒽醌苷具有较强的止泻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大黄酚-1-葡萄糖苷或大黄酚苷。此外,还含有大黄鞣酸及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C6H2 (OH) 3COOH)、儿茶素(C15H14O64 H2O)、大黄四聚体(四氢萘,C32H32O65438+)。此外,它还含有脂肪酸,如己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

药理学

1,通便作用一般认为产生通便作用的有效成分是蒽醌苷。如果这种糖苷水解失糖,就变成游离蒽醌(如大黄素),作用减弱。至于蒽醌本身,几乎没有泻下作用。2.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为最佳。抑菌有效浓度为1.5-25 μ g/ml。3.抗肿瘤作用大黄素、大黄酸对小鼠黑色素瘤、乳腺腺瘤、艾氏腹水型(皮下型无效)有抑制作用。4.其他功能。

火炮系统

生大黄(又名盛骏):将原药洗净杂质,按大小分级,炖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酒大黄:将大黄片均匀喷上黄酒,略炖,放入锅中文火煸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加黄酒14斤)。熟大黄(又称“熟军”、“作军”):取切小块的生大黄,与黄酒拌匀,放入蒸笼中蒸熟,或封于坛中,坐于水盆中,蒸透,取出晒干(100斤大黄为30-50斤黄酒)。也有人按照上述方法反复蒸2-3次。大黄炭:将大黄片放入锅内,用猛火炒至外表焦黄(储存),略喷水,取出晾干。

性品味

严寒

归经

胃、大肠、肝经

功能指示

清热解毒,破滞活血。治实热便秘,谵妄,厌食,初起痢疾,背部急性腹泻,瘀血,闭经,热疫,骤眼痛,吐血,鼻衄,阳黄,水肿,浊泄,红肿,痈,疮,汤中火。

剂量

内服:煎服(治腹泻,不宜久服),6-12g;还是进了药丸,散了。外用:研末,用水或醋敷。

避免

血虚气虚,脾胃虚寒,无实热,瘀滞血瘀,以及产前产后等症状均慎用。

临床报告

1,用于血小板减少和止血;2.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和毛囊炎;3.治疗烧伤;4.治疗臁疮(小腿溃疡);5.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6.治疗胀气。

秦煌

黄芩

(英国)贝加尔湖根

别名金茶、茶花根、烂心草。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植物形态学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细条纹,近无毛或卷曲到开展被微柔毛。叶对生,披针形到条状披针形,全缘,下面浓密凹陷腺点。总状花序顶生,花在花序的一侧;花萼二唇形,盾形的高度大约1.5毫米,在果期增加;花冠紫色,紫红色到蓝紫色,花冠筒近基部明显膝屈;雄蕊4,敌强。小坚果卵球形,暗褐色,具瘤。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阳光充足的草原斜坡和休耕地。所在地:河北、山西、内蒙古;有修养。

春秋两季采收,除去茎、叶和须根,晒干至半干,敲掉木栓,晒干。生的,用酒或木炭炒的。

性状根圆锥形扭曲,长8 ~ 25厘米,直径1 ~ 3厘米。表面棕黄色或暗黄色,有稀疏的细根痕,上部粗糙,有扭曲的纵向皱纹或网状。硬而脆,切面呈黄色,中部呈红褐色;老根中部黑褐色或棕黑色,腐烂成空腔。轻微的呼吸和苦味。

化学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苷)、黄芩素(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野黄芩苷ⅰ、ⅱ(黄芩黄酮ⅰ、ⅱ)、叶黄素A(乳清酸-linA)和菜油甾醇。

性寒,味苦。

主要功能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可用于治疗湿热、暑热所致的胸闷恶心、湿热胀满、腹泻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呕吐、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