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结肠炎的治疗

慢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病程长,治疗难度大。西医主要用抗生素消炎、止痛、抗感染。根据中医整体观念,从不同角度治疗不同病因,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故疗效显著。由于本病具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特点,可以调理患者的肝、肾、脾、胃,增强人的体质,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清热消炎的吴茱萸、肉桂、黄连、黄柏,通便的赤石脂、五倍子可相应选用,对慢性腹泻标本兼治,起到止泻的作用。

中医内治

1.肝气侵脾型:情志变化后出现泄泻,表现为胸胁胀满疼痛,腹痛泄泻,泄泻后疼痛减轻,大便不畅,苔薄白,脉细。方药逍遥散合痛泻要方方耀加减。加入白芍、炙甘草止泻,加入槟榔、焦三仙补虚补虚。

2、脾虚夹湿:表现为乏力、纳差、腹泻、大便不消化、舌淡苔白、脉缓。用沈凌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加入桂皮和加工过的生姜放凉;微热与黄连、黄芩、炮姜配伍,寒性温。

3.脾肾两虚:为该病的严重难治期,病程较长,表现为畏寒、面色苍白、腰膝酸软,黎明前腹泻伴肠鸣,或滑泻,舌淡、苔白滑、脉弱。本方以申思丸、李连汤加减。将干姜换成加工过的生姜,在相同温度下,将乌梅、芡实、乌药加入肠内。

4.湿热下注型:发病初期和发病时以发热、腹痛、急性腹泻、红、白、粘、冻状腹泻或脓血为特征,舌红苔黄腻,脉滑。该方以白头翁汤、芍药汤加减。加入热重量的金银花和红藤;加入厚朴和苍术的湿重。

中药灌肠疗法

1、菊花30g、白术15g、防风10g、甘草10g、白芷8g、稻壳15g。便血重时,加适量防风炭和云南白药,大面积溃疡者加雷公藤6g。煎煮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浓缩至60 ~ 80 ml,并保留药液灌肠,每晚1次,以7 ~ 10天为1个疗程。

2.黄芪、白术、丹参、白芍各20克,黄连、黄芩、侧柏叶、防风各65438±05克,金银花、连翘、白芨、生地各65438±00克,煎煮三次,每次250毫升,分三次750毫升,其中250毫升在早餐和午餐前服用。

3、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煎煮浓缩至100 ~ 250 ml,将6克珍珠粉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若腹痛明显,可加没药、莪术,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数增多,结肠水肿明显,可加生薏苡仁利尿消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4.生蒲黄10克,仙鹤草、败酱草、乳香10克,没药6克,煅龙骨10克,生牡蛎10克,赤石脂10克。将上述药材煎成200毫升药液,每晚睡前灌肠。15天就是1个疗程。

5.将蛤蚧研末,与白芨混合,煎成粘稠汤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外将蛤蚧、白芨研成胶囊,每次2-3粒,灌肠间隔期服用,1个疗程后再服用2周。其他西药在治疗期间可以停用。中药灌肠应在每晚睡前进行,灌肠前应排空大便,药液温度以36℃ ~ 39℃为宜。

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可使药物直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从而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业务事项

保留灌肠应在睡前进行,并提前指导患者排空大小便,在静卧约15分钟后进行灌肠。操作者应轻、慢、软,以减少管壁对肠黏膜的刺激。

l)体位:服药时,患者应取左侧卧位。给药后应保持双膝、胸部平卧半小时,然后取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双臂要抬高。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少因肠粘膜受刺激和肠蠕动增加而引起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痉挛缓解后,可以适当运动,促进药液尽快吸收。病变在直肠下端,下床活动可以早一点。

2)导管插入深度:一般以插入15 ~ 30cm为宜。如果太浅,药液会外渗,使剂量不足,不便于保存,影响疗效。如果太深,容易损伤肠黏膜的摩擦力,加重病情。

3)用量:灌肠量因人而异。如果病变靠近肛门,范围小,灌肠要少。反之,如果病变较宽,灌肠宜多,不宜多,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每次100 ~ 150 ml为宜。对于病变较高的患者,可酌情增加剂量至200ml左右;注意剂量应由少逐渐增加,并根据患者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加。

4)药液保留时间: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所以要求药液至少保持4小时。最好是晚上睡前吃药,一直吃到第二天早上。或者用粉的时候可以加入适量的藕粉做成糊状,留着效果比水溶液好。

5)液体温度:一般来说,液体温度应保持在40℃左右,但要因人因时制宜。如果冬天温度要高,可以在45℃左右;夏季温度要低,可以在38℃左右。湿热瘀阻者,药温低,虚寒证者,药温高。

6)疗程:一般两周为一个疗程,休息两天后继续使用。疗程的长短与复发率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在服用效果后,还是要坚持一段时间,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在服药2-3个疗程后,灌肠的频率会逐渐减少,从每天一次减少到隔天一次或一周两次,直至停药半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