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中药要注意什么?
1.冬天要注意煎中药
冬季天气寒冷,气温变化频繁,容易导致体虚或慢性病患者复发。很多人选择用中医治疗和调理身体。与西药或中成药不同,中草药必须煎服后才能服用。
无论是医院提供的服务,还是自己煎药的选择,很多影响煎药效果的因素都需要注意。北京中医医院负责煎药的药师赵旭说,煎药的次数、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器具的使用等都成为影响煎药效果的主要原因。
中草药泡半小时最合适。
煎过中草药的人都知道,煎药前要把药泡在冷水里。关于泡药的时间,北京中医医院负责的药师赵旭表示,由于室内温度的差异,不同季节泡药的时间也不同。通常冬季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左右。含花草的药物浸泡时间可短一些,质地坚实的药物浸泡时间可长一些,夏季可短一些,维持在半小时以上。
如果中药饮片不经浸泡而用火煎,干燥的药物不渗透,草药中的淀粉、粘液、油脂、树脂、糖类成分会迅速变热,表面糊化,影响溶剂进入药物,置换有效成分。
“泡太久不好。药物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而解决表面问题的药物由于煮沸时间短,不会完全灭活,从而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赵旭强调,自来水净化后必然含有一些余氯,余氯能与药物中的许多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但煮沸的冷水中余氯已挥发,用纯净水或冷水煎服更好。加水量在2-3 cm以上。
砂锅是最好的煎药器具。
砂锅传热均匀缓慢,是煎药的最佳器具。不宜用铝锅、铜锅,也不宜用铁锅、铝锅煎药。铁锅中的重金属会与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置换反应,尤其是富含有机酸等成分的药物,在铁锅中煎煮时会发生化学反应。部分患者服药后甚至会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
赵旭解释说,如果家里没有砂锅,可以选择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器皿。煎药时,先用猛火,也就是俗称的“大火”。水开后,用文火(小火)继续煎。如果药物中含有淀粉如山药;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黄精等粘液性和糖类成分。,煎煮时应适当搅拌,防止煎糊。每10分钟搅拌一次。
把握好煎煮时间
不同疾病煎药的时间也要区别对待。如果是解表药,多为治疗外感病的止汗药,如花、叶、全草等。,性淡发散,味香,含挥发油成分较多,煎煮时间较短,一般第一次煎煮时间为15-2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间为10-15分钟。
如果是补药的话,多是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含有大量营养成分的补药,所以煎服的时间最长。第一次油炸时间为40-60分钟,第二次油炸时间为30-40分钟。
一般第一次煎煮时间为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间为20-25分钟。
此外,避免在热水中煮沸。赵旭提醒,如果直接用热水煮,中药中所含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因受热而突然糊化或凝固,阻碍淀粉、蛋白质本身的浸出和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浸出。
中草药的合理使用
第一次煎煮的有效成分浓度高于第二次煎煮的有效成分浓度。特别是含有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药物,容易被破坏,二次煎服的成分较少。为了平衡药效,第一次煎药和第二次煎药后的汤药要合在一起,分几次服用。剂量要遵医嘱,根据病情大致可分为分服、突服、连续服。
“正常情况下,成人一次服用150-200ml,一天两次。儿童服用75-150ml一次,一日两次。”
赵旭强调,治寒证的药要趁热吃,这叫热服_治热证的药要等凉了再吃,这叫凉服;一般来说,煎剂是温服的。滋补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药物宜睡前服用,解表药物宜趁热服盖服粥,以全身微汗为度。
处理第一次煎药和第二次煎药
有些中草药会先煎,再分别用药。先煎药的目的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药效。赵旭介绍,常见的首煎是附子、附子、草乌等毒性药物;矿物质和动物骨骼如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固体药物。这种药要先煎10-30分钟再煎群药。
后处理的目的是减少挥发油的损失,或防止热敏性成分分解破坏。薄荷、砂仁、豆蔻、大黄、钩藤等。均为后药,可在组药煎煮前5-10分钟服用。
除了先煎药后服药外,还有一种溶化药,要在其他药物煎好后趁热加入药液中,得到过滤后的药液。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
珍贵药材,如人参、羚羊角、西洋参、藏红花等。,也要特殊处理,再炸1-2小时。
谨防假沸腾现象
煮沸是煎煮中草药的基本要求,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达到100度。但是有些药物含有肥皂?而其他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能产生泡沫,使人误以为水已烧开,其实是“假沸腾”。赵旭说,没有熬制的药液中药物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引起其他问题。所以,如果药材中有柴胡、款冬花、远志、沙参、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煎药时要特别注意,等水开了再关火。
服药期间注意饮食。
中医一直说药食同源,有些食物本身就是药,可以吃,可以入药。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红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蜂蜜等。既然饮食习惯和药性有* * *同味,那么每当饮食习惯与药性相适应时,食物就能增强药物的作用,而饮食习惯与药性相违背时,食物就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因此,在服用治疗感冒疾病的药物期间不要吃冷食,在服用治疗热病的药物期间不要吃牛羊肉、辣椒等热性食物。
至于汤剂的存放时间,赵旭提醒,由于自煎药达不到真空包装的标准,建议存放在4-10度的阴凉处,一天之内服用汤剂。
同一药材的质量也与浸出量密切相关。其次,中药饮片的大小、粗细、粒度与煎煮量有关。建议患者在正规医院和药店抢中药材。(记者景甜)
2.常见抗衰老中药
1,何首乌
宋代《开宝本草》称之为“久服长筋骨,益精气,延年益寿。”现代研究发现,何首乌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对神经衰弱等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还能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何首乌也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2.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学派代表人物高力认为黄芪“补三焦”,清代黄公绣称黄芪为“补气之良药”。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还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3.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宁精神,定心灵,止惊悸,祛邪明目,怡情益智。”长期服务会延长寿命。“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吉林省中医研究院霍玉书等人利用人参果皂苷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抗衰老研究,证实人参果皂苷具有“返老还童”的作用。
4.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其《本草纲目》中说:“人参首益气,三七首补血,味同,功相当”,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相似。其总人参皂苷含量超过人参。三七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比人参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