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死后还有这么多事要做。

张爱林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年人到了一定年纪,即使身体健康,也要提前为葬礼做准备,比如做寿衣,做“喜料”。有时候老人生病了,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提前制造一个开心的素材还是很有必要的。老人病重时,称为“添病”。我要通知家里人来探望,我的孩子会整天守在他面前,一刻也不敢离开。如果老人去世时子女恰好在场,这叫“缅怀”,子女心安,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老人死后,先把寿衣披在老人身上,用麻皮绑住他的脚,烧“钱换路”,按死者年龄烤一个铜圈大小的饼(狗饼),放在他的袖子里,再把一个铜钱塞在死者的嘴里,这叫“钱换口”,然后用麻纸(遮面纸)蒙住他的脸,最后把脸抬起来。头对头,尸体按男左女右的方向摆放。在尸体前,摆放一张祭祀桌,一个吃剩的食物碗和供品,点上香,点燃一盏“长明灯”。有一种特殊的灯,里面香油放大,纸擦成灯芯,直接在灯里点着。蜡烛是现在最主要的东西。并从各门贴上方形白纸,地上铺上稻草(稻草),男女孝子或蹲或坐,在稻草(稻草)上醒来。据说这是因为过去农妇生孩子的时候,把分娩时的血渍当成了脏东西,所以女人生孩子的时候,要把床上的被褥全部拿走,只留下下面躺着的橘梗,所以这是父母去世的时候,缅怀父母恩情的方式!

丧:死者的儿子首先要做的是挨家挨户给家人和邻居磕头,并邀请家中的长辈和能人在家掌管,俗称“主丧”。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服从主的葬礼的安排。

编麻:顾名思义,就是用麻编的;长短看大人小孩,因人而异。一个老人去世编了一根单辫,父母去世编了两根在一起。

拉肖:一个老人死了。男孝长三尺一寸,宽五寸,孝帽一尺二寸见方。女孝四尺八寸。父母双亡,男五尺五寸,女五尺。丧礼结束后,主要的哀悼者派人拿着一条辫子和一条缎带去通知死者的已婚女儿戴孝,她戴着帽子,扎着辫子,一路哭着回父母家参加葬礼。

请阴阳:村里死人后,有请阴阳的习俗。他们相信阴阳先生有神通,阴阳两界相通,所以觉得阴阳到了就没有什么忌讳了。据说,殷和根据死者拇指在中指上被切断的位置来准确推断死亡时间。阴阳的主要任务是“驱阳”和“扎花骨(棺)”,确定下葬的时间。

邀子孙:一般在死后第二天,丧亲者派人邀请死者“家属”商议后事,俗称“邀子孙”。后人到家后,也不急着吃饭。一是查看死者的被褥是否齐全,棺材是否最好;当地最好的是柏树,其次是楸树或楸树,其次是悬铃木。然后根据死者子女是否孝顺,提出处罚要求,决定葬礼规模。葬礼承诺并接受后人的要求后,棺材才能被封(盖)起来。

蒙料(盖棺):蒙料前,请先以阴阳“驱阳”;准备“五谷”、“犁头”、“醋”、“木炭”,把木炭和带醋的犁头倒在屋里;棺内撒粮食,如果是“满丧”(猝死),从棺底撒柴火灰,再铺一层“制服布”,上面按七星和北斗七星的样式放七枚铜钱;当尸体被放进棺材时,不允许对话者说出它的名字。棺材放好后,将死者生前所爱之物和个人衣物放在两边,从口中取出钱放入棺材,解开绑在脚上的麻皮,用棉花蘸酒清洗死者面部。如果后人检查后没有异议,长子就喝一口酒,从头到脚喷一遍,盖上棺盖,然后让人从上到下盖章。男女孝子们站在两边,喊着“把钉子藏起来”。盖上材料后,孝子们开始嚎啕大哭。

丧:从死后第一天起,村里人、街上的亲戚都会来吊唁,有专门的人员领取鬼票和丧纸钱,在灵柩前焚烧,称为“熔块”。肿块过后,吊唁的人在灵柩前磕头,孝子磕头致谢,收肿块的人又互相鞠躬。

开篇论文:死后第一天,有一项重要活动——开篇论文。白天,用纸糊裱精致的纸品;比如纸房子,纸轿子,电视,手机。纸糊商品往往与时俱进,不断翻新。总之,活着的人所拥有的,都是他们为死去的人粘贴的,总比死去的人生前没有实现的要好。等到夜深人静,孝子们拿着白天做好的东西,找一个发育良好、隐蔽的岔路口,用柴火灰溜成一个圈,在圈里烧香,用火点燃纸品。来的时候不要哭,回家的时候可以静静的哭。

丧:将材料盖好后,对逝者的各种吊唁活动就告一段落,直到下葬的时期称为丧期。葬礼后要做的几件事是“钉孝”、“贴符”和不贴符的孝。不能一边穿孝服一边去别人家。还有画材,就是棺材上的画;以前画材料的时候,会专门请专业画师来画。檀阴村的阴阳师张中生是个全能手,既会阴阳,又会画棺材,还能帮忙联系娱乐班。一般画材的题材都是二十四孝,比如安儿送米,王祥卧冰,埋子,孟宗哭竹...棺材的大端在另一端写着“长江无尽流”“黄河不到头”等丧葬挽歌,小端写着“金童引路”“玉女送上天”。最费力的就是打墓,用我家或者朋友几个人在事先选好的山洞或者老墓地挖个坑。挖掘前撒粒,从前后挖几遍,念几个咒语。坑的深度由地形和土壤质量决定。坑挖好后,简单点就是直接在坑里用砖砌墓,也有人挖完坑还要造窑或者建砖窑,这叫“穿越场”。完工后,妓女在坑“温室”里烤糕点。

丧期:丧期一般分为三排、五排、七排...........................................................................................................................................................非正常死亡称为“生死”,通常排在第三或第五位。如果死者是老年人,则称之为“喜丧”。第九、十一、十三排都有人。在此期间,富裕的家庭不得不唱葬礼歌剧,讲故事和使用娱乐课。无论多少排,下葬的前一天都是哀悼日。亲属和子孙在葬礼的这一天提供礼物和供品。献与送礼是有区别的;一般亲戚的表白都是单次表白,溧阳1元2元。关系密切和礼金一样,只是货源充足,而货源充足需要蔬菜和大米,俗称小米饭。门口正在上娱乐课。客人来了,娱乐响了,接件的人收了鬼票和纸钱,客人磕头送礼...女儿侄女要蒸花馒头,公婆要“化妆”。化妆礼一般是40斤麦。

请灵:出殡当天,习俗是请灵,仪式和出殡一样,只不过不抬棺材,只抬死者的照片,找个中间的地方休息,娱乐,歌舞,依次表演。晚上,我们邀请凌队经过路界返回。

葬礼:时间由阴阳师指定,一般是12到13。先派人把填墓的铲子用绳子绑好送到墓地,安排十个人抬材料,两个人抬凳子。以前吊装人员两人一组,自带绳索。现在用大车拉,但也要有足够的人。到时候娱乐响,阴阳家把烧红的铁锹倒上醋,拿着桑葚条在屋里摇;叫做“驱走太阳”。抬料人员会把棺材抬到门外的车上或棺材架上,还必须用兔子耳朵把棺材固定好,在棺材上放一只鸡;它叫诱魂鸡。如果死者是男性,则用公鸡,女性用母鸡。找一个孤独的人在家里打扫屋子,把稻草收拾干净,把门上的白纸收拾好挂起来,葬礼结束后点燃。长子或长孙,手持花骨花(棺材);男性孝子们手持“哭丧棒”,将刻有自己名字的“拉灵板儿”扛在肩上,走到灵柩前,称为“拉灵板儿”。女孝子跟在灵柩后面,大女儿和儿媳各捧一个纸人“金童玉女”。起床时,长子或长孙会把灵前烧纸钱的砂锅碾碎,称为“拉老盆”。在农村,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如果死者生前没有确定继承人,死后谁拉老盆谁就是继承人。侄子、女婿抬着照片走在灵柩前,后面是娱乐班、孝子、灵柩、纸钱抛子、挽联、花圈……,按设定路线出发。当你走过街道或米市时,你要放下相框,娱乐班会播放或演唱,尽力表演各种节目:传统戏曲片段、流行歌曲、舞蹈、脱口秀等。,这会吸引街上的村民来观看。这个时候,抬物资的人往往会趁机找自己的女婿和侄子讨要辛苦,玩一玩。如果是夏天,他们会买啤酒和冰棍,大家分一杯羹。娱乐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安葬时间是否充足。娱乐结束后,队伍继续前行,直到“路界”,照片摆好。亲人和后人依次在照片前烧纸块磕头;主人喊“孝子磕头”,最后,孝子给来人磕头。把挽联撕干净,放好花圈,男孝子一起把拉板收起来,把抬物换成抬物,径去墓地。?

下葬:下葬前,女儿或女婿下到坟前,将扫帚从一侧由外向内扫,再从另一侧由内向外扫,用背将扫帚抛出坟外。下葬时,不允许提名姓氏。埋葬后,棺材里放上长明灯、食碗、供品、五谷和五色石;把“金婚夫妇”的头扭过来扔在棺材的两边,然后在棺材的头和尾放上带有阴阳符号的青砖青瓦,再把洞封好,盖上盖子;所有孝子依次填三铲(添财),然后,孝子和抬料工一起填土。填土时要在留墓门的地方插一根木杆。孝子们会一个个拔,最后大儿子拔。升起墓堆,放置墓碑,然后艺人带领孝子们围着墓堆,三圈,三圈“围坟”,安葬完成。

葬后三天,要烧“圆墓纸”;七天一次,一个老人烧六七天,两个老人烧七七天或者四十九天。最后的七天都是七,烧完了就要编麻头,用火烧;如果要犯七宗罪,还必须根据死者年龄(一岁)用白纸贴一面小白旗和一把小伞。小白旗插在去坟的路上,坟堆周围,坟前插着小伞。如遇重丧,下葬时要用纸糊一个小棺材,一起下葬。家里老人去世,子女要“尽孝”;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一不能“拜节”,不能用灯笼装饰,要用蓝绿色的纸写春联,不能放鞭炮等等。父母一方丧亡半年,父母双方丧亡三年。一周年时烧新坟,三周年后转为正常祭祀。清明节前一天烧新坟,比正常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