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和不锈钢的中毒问题

据报道,因含麻黄的减肥品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中药麻黄在美国备受争议。这让人们想起年初发生我国的“龙胆泻肝丸事件”,关木通的安全性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无论是“关木通事件”,还是愈 演愈烈的“麻黄风波”,无疑给中药的用药安全敲响了警钟—— 中药隐患出在哪? 中药大多数来自天然动植物,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来讲:天然的即是无毒无害的。为什么服中药中毒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为此,笔者采访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兆旺和山东中医药大附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念方。专家指出:中药中毒不能怪罪药物本身,如果医生使用的时候没有按中医药学理论的用药原则使用,极有可能导致中毒。像马钱子、附子可谓毒性巨大,但是如果用的得当,疗效出奇。另一方面,患者在使用中药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也是用药的安全隐患。 误区一:中药无毒副作用。许多人尚未意识到服中药不得当产生的不良反应。其实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也有一定毒副作用。较轻的过敏反应或较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中药都会发生,不容忽视。 误区二:中药可长期服用。有些中药因为毒性轻微,所以其长期服用对人体带来的危害经常被忽略。专家指出:毒性再轻,若长期服用也会因积蓄药量过多而导致不良反应或慢性中毒。比如朱砂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人们熟悉的板蓝根,如果长期大量服用也可能危及生命。一位患者因慢性肠炎就诊,服药几天后虽病症大为减轻但是口唇发麻。医生让停药,患者十分不解:刚刚有好转,为什么不接着吃?患者所服药中含有附子,口唇发麻是中毒先兆,减量或立即停用此药,恰是达到了最佳治疗目的,否则一旦中毒后果不堪设想。 误区三:多服补药可防病。一些中老年人,不管有病没病,总以为多吃点补药好。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守着儿女孝敬的人参、西洋参却不知道如何服用,结果因服用过量出现了心慌、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补药并非多多益善,滥服不仅达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还有可能添上别的病。 误区四:煎药时间越长越好。有人说“中药煎煮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一位患者被诊断为风热感冒,医生开出桑菊饮2剂。患者服药3天后,症状毫无改善。经询问得知,该患者每次煎药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而实际上,此药质轻味薄,煎开后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时间超长反而药性挥发而失效。 注意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功效神奇;使用不当,不但无效,还可能使病情加重。比如风寒感冒要用九味羌活丸或通宜理肺丸,不能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如果患的是风热感冒,则需用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丸。若误用羌活丸、理肺丸则会引起体温升高,咽痛加重。 值的注意的是:人体体质各异,有时无毒药物的常规用量,对某些过敏体质的患者也能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在医生询问情况时应如实告之,以便准确用药。 注意配伍恰当:附子虽有巨毒,但是添加甘草后毒性下降。通过合理配伍,有毒中药往往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另外,有些中药不可与某些西药同服,以免产生副作用。如血栓病患者服抗栓药时不可同时服用丹参、木瓜或大蒜制剂;银杏叶制剂与阿司匹林同服有诱发颅内出血的危险;服西洋参的同时饮烈性酒可能引发酒精中毒。 注意煎药学问:药物不同则煎煮时间不同,煎药应注意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温服、冷服、忌口等问题。煎药最忌使用铝、铁、铜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煎法和服法,比如分三次服用还是一次即可,饭前还是饭后服用,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方法。医生通常会在药物上注明哪味药需先煎,如果医生未提醒,患者也应将该注意的问题问清楚。 注意药补适量:到底需不需要“补”?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用量要适当。注意选择合适的季节进补,老年体虚者适宜冬季进补,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而且冬天病情加剧者,应该选择夏天进补,即“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