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孩子们站岗放哨,传递抗日杀敌信息。
但是,这是给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看的。你知道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孩子都上过抗日战争吗?他们站岗传递信息,采集药材增加收入,组织改造工业生产,支援抗战,运送公粮,等等。你能想象这种情况吗?现在,就请跟随校易搜索的步伐,一起回到抗日时代,看看这些悲伤的孩子是如何在那个年代生存下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镇沟村有一群孩子军团。他们还是孩子,但已经是少年儿童先锋队的成员了。以下是当时17以下的一位少先队队长的回忆录。
据记载,少先队领队回忆:我是娘子关镇吊沟村第一任儿童领队、少先队领队。1943年2月,开始担任儿童部部长,团委委员。我所在的社区位于晋察冀边区平定县东半部娘子关北部,10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1945年7月,当时我还不满17岁,我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被调到了西家庄村小学。1949年3月,随军南下,在湖南、广西工作。这一个
站岗放哨,防止敌特安全。
当时盘踞在娘子关、沙口口、阳泉凹据点的日伪军经常“扫荡”根据地,实行烧、杀、抢的“三光”政策,酿成了许多悲剧。我们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日夜设置了三道连环哨,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在山顶的柱子上竖起一棵“新闻树”。敌人白天进攻,打倒“新闻树”,晚上点燃“新闻树”上的草,通知群众转移。民兵设置了地雷引信,伏击了山上的敌人。
同时,各村路口都有岗哨。白天有女子自卫队和儿童先锋队,晚上有高级自卫队。当时少先队员正拿着红缨丝检查路人的道路,一对对的道路被放行。如果没有路,或者字里行间有可疑之处,他们就会派人去民兵总部审查。少先队员还负责传递信件和信息。每天有两个人值班。一般一天送一次信,羽毛信和材料送的很快。
采集药材,增加收入,寻找野菜,度过荒年。
从1941到1943,侵华日军在娘子关以北修筑碉堡和据点,修复封锁墙,“蚕食”“扫荡”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封锁经济。那些年有旱灾、虫灾、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人们缺少食物和蔬菜,甚至盐、灯油和火柴,生活非常艰难。当时,许多人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住在荒山和山洞里以躲避日军。许多人患有疥疮、疟疾、伤寒痢疾和水肿。我5岁的妹妹段润梅和3岁的弟弟段鑫,吃了糠咽菜后饥寒交迫而死。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敌后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全副武装,互相结合,同时进行反封锁、反占领、反扫荡、生产自救和救灾。东区各村组织儿童小组,在山坡上采集柴胡、半夏、桔梗、知母、车前草、黄芩、荆芥等中药材,增加收入。同时爬上野槐树、杏树、桑树摘叶子,在地上摘核桃、栗子,挖菊苣、大蓟、山楂蛋,切桃叶、蒜苗、芹菜、沙培莱,采集麻乳、苗、瓜等食用叶和野菜。在刁沟村的儿童组,寻找野菜的过程中涌现出爬树挖野菜的能手。村民们称赞我们是寻找野菜的主力军,在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织工业生产改革,支援抗日,分发公粮。
当时,在毛泽东“自救、丰衣足食”的号召下,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了“粉碎敌人、战胜灾荒、保障军需、富民强农”的经济建设方针。在各级党委和抗日政府的领导下,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实现了“三个过剩”。东部地区我们村的老成员也组成了轮班工作小组,精耕细作,增加粮食产量。比如刁沟村的儿童组,就分为男女两组。每组8个人,在白土坡和龙汉洼的农田里,背上驴粪,割黄花蒿、黄花蒿,铲草皮当肥料,既能肥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