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的拼音是什么?
山茱萸简介:
山茱萸又名“月胶”、“矮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具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作用。木本山茱萸可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山茱萸,都是著名的中药。
与山茱萸相关的习俗:
汉族民间习俗,农历九月重阳节,佩山茱萸可以辟邪。?
山茱萸三国志魏《浮萍》:“山茱萸自有其香,不似桂与兰。”
《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裴山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使人长寿。”?
唐代王维写的《山假日思我山东兄弟》诗:“若知兄攀之地,处处少一人。”?
卿?吴诗《定海之秋,王邀西天赏菊》:“稻必喜农父,山茱萸怜故人。
山茱萸用途:
园林用途:可种植于花园角落、草坪、林缘。
药理用途:山茱萸的果实,味酸微温,具有滋补肝肾、涩精益气、健胃壮阳等作用。中医常用于治疗腰膝酸痛、头晕耳鸣、遗精尿频、肝气不足、寒热多汗、心悸怔忡、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山茱萸也是白质地黄丸、益铭地黄丸、艾薇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山茱萸含有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山茱萸苷、马鞭草苷、皂甙、鞣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一些皮肤真菌,具有利尿、降血压和防癌的作用。
山茱萸的传说
端午节挂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与重阳节有关。其实山茱萸的端午节和重阳节,一个是春夏交替,一个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季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山茱萸对中医视而不见。《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用,“无棣”为上药,故又称吴茱萸。所谓“吴地”,就是历史上的吴国。山茱萸的名字也来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要按时向强大的邻国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使者把自己的特产“吴茱萸”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酷爱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种土生土长的中草药。反而认为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勃然大怒,不允许吴国使者有半分解释,就被赶出了皇宫。楚王身边有个医生叫朱,他和吴国的使者来往密切。他忙着带他回家安慰他。吴国使者说,吴茱萸是我国一级药材,具有温中止痛、减少不良反应、止呕的作用,擅长治疗胃寒腹痛、呕吐腹泻等。由于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朱博士听后,派人把吴国使者送回国,并精心保管他带来的吴茱萸。
第二年,楚王患了感冒,旧病复发。他腹痛如刀,那群医生束手无策。朱博士见时机已到,赶紧折磨吴茱萸,给楚王暂时止痛。楚王大喜,赏赐朱医生,问是什么药。朱博士描述了吴国使者提供药品的情况。楚王听了之后,非常懊悔。他派人带着礼物向王子道歉,并命令人们广泛种植吴茱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患者遍布全国,靠吴茱萸救了几千人的命。楚人为了感谢朱博士的救命之恩,在前面加了“朱”字,改名为“吴茱萸”。后来,医学家在“朱”字前加了一个草书前缀,正式命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